國內首部即時配送行業報告:外賣占8成,面臨人員管理等四大難點

11月15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下文簡稱“中物聯”)、美團點評和羅戈研究院在北京聯合發布《2018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發展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據悉,這是國內首部針對即時配送這一新興領域的行業報告。

中國即時配送行業已成為新時代新物流的重要標志。報告顯示,2017年即時配送行業年收入突破800億元,外賣市場的高速發展是即時配送訂單增長的最重要推力,預計2018年訂單量將超過120億件,活躍用戶將超過3.6億人;與此同時,行業仍然面臨人員流動性大、供需平衡難匹配、行業自律待加強等等問題,亟待加以規范完善。

即時配送訂單超過80%依然是外賣

報告指出,區別于倉配、快遞等傳統物流,即時物流是指配送時長在45分鐘甚至30分鐘以內、具有即時性和非計劃性、以生活圈為半徑、覆蓋范圍通常在5公里以內的無中轉環節、點對點服務。當前即時配送服務的主要場景有外賣、B2C零售、商超便利、生鮮宅配、快遞及落地配末端配送、C2C配送需求等,彌補了傳統快遞、物流產品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空白,滿足了消費者對極速、準時配送的需求,也提升了商戶的經營效率。

據統計,目前在即時配送訂單中,超過80%依然是外賣品類。隨著新零售經濟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小象生鮮、盒馬鮮生等新型超市的訂單量增長迅速,達到8%。根據美團方面的數據,2017年美團配送網絡配送的零售產品增長2.6倍,生鮮、水果增長最快,商家數量翻倍。

美團外賣配送事業部總經理魏巍介紹,即時配送將商戶的配送從被動轉換為主動,在零售業發展過程中,商戶的配送總是“被動”一方,即時配送的興起,則把零售配送帶入了“主動”的專人配送階段;雖然具有非計劃性,但依靠即時配送的大數據和訂單的電子化模式,商戶能前置備貨,節約成本,并滿足用戶的“緊急需求”。

不過,如何定義即時配送這一新興業態,也一度成為報告編纂起草方遇到的一大難題。羅戈研究院院長潘永剛對南都記者回應稱,“報告將即時物流定義在同城5公里范圍內、滿足即時需求和準時送達服務的領域,一般談到即時物流,主要指‘餐飲店/商家-顧客'這一段,但整體還是屬于供應鏈的環節之一”,他認為,該領域中關于門店、微倉等前端倉儲的模式不斷豐富,還會涉及到B2B等相應物流形式,因此從供應鏈角度看,即時配送主要是前端客戶消費拉動了后端整體供應鏈服務的提升,不能將即時物流簡單理解為即時送達。

第三方運力平臺多采用眾包模式

南都記者注意到,報告對美團點評、餓了么等主要即時配送服務平臺的技術體系進行了“解密”,提到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支撐,不僅提高了運作效率和準確性,還解決了“龐大訂單量與時效極致要求”之間的矛盾。

據介紹,外賣平臺的自建物流早期通常采用自營模式,即平臺直接管理配送員,與配送員簽訂勞動合同;在拓展市場階段,為快速取得市場份額,通常采取加盟方式;隨著加盟運力管理水平的提升,美團等平臺正逐步將自營運力轉換為加盟。而眾包模式則是利用社會閑置運力,與自營、加盟相比有成本及效率優勢,成為當前第三方運力平臺主要采用的模式。

即時配送平臺運力組織方式對比

即時配送平臺運力組織方式對比

“由于海量的發貨地點和收貨地點的存在,訂單呈現顯著的波峰波谷特征,使得無法基于站點有效組織運力。”達達-京東到家方面曾對南都記者解釋稱,“假如一個完全是全職配送員構成的團隊服務O2O訂單,配備了固定數量的配送員,高峰的時候極容易出現人手不夠、低谷時人手又太多的情況”,因此相比全職,眾包模式剛好能夠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

與此同時,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力是決定外賣等O2O平臺商業模式成敗的關鍵,因此智能調度系統成了各家運力平臺的技術核心。

南都記者梳理報告了解到,為了提升商戶和用戶體驗、實現訂單和騎手的動態最優匹配,美團配送通過O2O即時配送智能調度系統,令訂單平均配送時長由2015年的38分鐘下降到2017年的28分鐘;餓了么方舟Ark智能調度系統將調度場景分為午高峰、平峰、爆單、大廈、小區等特殊場景,并根據場景適配不同模型;達達-京東到家采用動態定價技術調節運力,并在雙11前夕推出了能應對超大流量同時且高度集中匯入的“達芬奇”智能運力調控系統,在雙11當天整體提升了30%的平均人效;點我達借助AI智慧大腦對眾包騎手進行實時的智能調度和管控,將門店發貨的配送時長控制在40分鐘之內。

借助這樣的調度系統,即時物流平臺已經成了雙11“分鐘級配送”的主力,刷新了配送速度和線下商超的交易額。南都記者從相關企業處獲得的數據顯示,本次天貓雙11,點我達共在全國280城實現門店發貨服務,11日0時13分,下單后僅過5分鐘,物品便已送達。今年京東到家雙11中,已有10余萬家實體門店完成電商化、數字化升級,沃爾瑪、永輝超市在平臺銷售額分別達去年同期的4倍和2倍,鮮豐水果與百果園銷售額分別達到去年同期的3倍和2倍……

供需難匹配 行業標準規范待建立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在發布會上總結稱,即時配送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新興行業,主要體現在“新”上:一是新業態,短短幾年時間就培育了幾家日單量過千萬的大型平臺企業;二是新模式,作為平臺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代表,即時配送正在打破原有的、固化的經營模式,令傳統零售業、傳統商業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三是新紅利,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基層配送員來自于傳統產業或者貧困地區,以美團點評為例,據悉,美團配送騎手中有15.6萬人曾經是傳統產業工人,占比31%;四是新問題,例如行業現實對現行的法律法規提出了挑戰,傳統監管思路與平臺經濟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發展的特點之間存在矛盾等等,需要加強行業自律,以及制定行業標準加以規范,也迫切需要有關監管部門的包容與支持。

中物聯同城即時物流分會秘書長萬瑩在介紹報告時,進一步歸納了即時配送行業現階段仍然面臨的幾大難點:

“首先是訂單需求集中且波動性大,供需平衡難以匹配

第二是配送品類需求日益多元、配送難度加強”,“尤其是當配送品類從餐飲往服裝、鮮花等拓展時,消費者無法接受‘帶著飯味的餐箱進行配送’”,裝備和服務管理都有待彌補;

第三,由于眾包配送員和即時配送平臺屬于合作而非勞務關系,也使得行業人員流動性大、管理困難;

第四是各地對電動自行車政策不一,部分地區電動車上路難、充電難題亟待解決。

南都記者從中物聯方面了解到,今年7月,由中物聯電商分會等組織并起草的《即時配送服務規范》標準通過立項,目前已經進入標準編寫階段,是首部針對即時配送領域的行業標準。10月10日,中物聯聯合美團點評、餓了么、閃送、點我達、達達-京東到家、順豐速運等共計25家企業和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同城即時物流分會,共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報告提到,截止到目前,即時配送行業正逐步完成資本化,進入成熟期,未來發展主要體現為四個趨勢: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流量向大平臺靠攏;配送場景不斷擴展,由高頻消費向低頻消費演進;大力發展無人配送,有望緩解用工難題;依靠大數據、AI的智能調度系統提升效率。

(來源:南方都市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