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是為了保護動物而不是消費動物”——第四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
“在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EAZA)制定的規則中,動物是不能夠被買賣的,出于動物繁育的需求,動物園之間可以進行策略的交換,但是規則是嚴格的,也不能為了吸引游客去捕獵野生動物?!?/blockquote>責任編輯:汪韜
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名譽園長、美國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上屆主席丹尼斯·凱利
“在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EAZA)制定的規則中,動物是不能夠被買賣的,出于動物繁育的需求,動物園之間可以進行策略的交換,但是規則是嚴格的,也不能為了吸引游客去捕獵野生動物。”
“很多動、植物園以及水族館并沒有很好的專業性來保護物種,它們目睹了許多瀕危物種的滅絕。”
2018年11月8日,第四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儀式在上??萍拣^舉行。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名譽園長、美國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上屆主席丹尼斯·凱利提到,動物園不僅僅是一個娛樂場所,更是拯救瀕危物種的重要途徑。
一個月前,“東北虎林園內游客付費50元便可與幼虎合影”的視頻引發熱議。動物太瘦或是游客投食過多甚至撐死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丹麥的哥本哈根動物園研究與保護部主任本特·霍爾斯特演講的也是類似話題——“動物園是野生動物的支持者而非消費者”。他介紹:“在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EAZA)制定的規則中,動物是不能夠被買賣的,出于動物繁育的需求,動物園之間可以進行策略的交換,但是規則是嚴格的,也不能為了吸引游客去捕獵野生動物。”
他認為,動物園的保育中心不僅僅要考慮到動物園的娛樂性,更重要還有其教育意義以及研究意義。1985年起,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管理下的歐洲瀕危物種計劃(EEP),通過各個動物園之間的協調育種,成功使得歐洲動物園的小熊貓的數量從分布在15個動物園的52只,發展到了如今分布在173個動物園的375只。
不僅僅是動植物園內的保育,以“保護生態化境,共建美麗家園”為主題的啟動儀式上,本屆自然保護周形象大使、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發出“生態文明行動倡議”。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17位自然保護領域專家、學者分享了物種保護、動物園保育、生態城市建設和景觀設計等多個領域的知識。
本屆自然保護周形象大使、京劇演員王珮瑜
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李雄在他的演講“詩意棲居——中國綠色城市建設”中提到,要將整個城市建設成為花園,有著良好規劃的濕地和綠地系統不僅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也可以為動植物的生長、繁育提供良好的棲息地。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馬克·約翰遜介紹了城市生活演變對自然的影響。在2008年,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就已經超過了鄉村或者自然的區域。在中國,城市人口也在2014年到達了54%。作為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典型,他利用衛星地圖,展示了過去30年以來上海城市的擴展,這個過程中大量的綠地被城市所吞噬,成為了樓房與道路。
“我還記得,童年時回到南匯農村的外婆家,稻田里蛙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天厚在談到“上海的兩棲類保育”的時候也說到,由于棲息地的喪失與片段化、化學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金線蛙、黑斑蛙等在以前上海農村隨處可見“農田衛士”,已經很難看到。無斑雨蛙甚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針對黃條背蟾蜍的保護,本特·霍爾斯特則介紹了丹麥的一項計劃,他們與當地居民社區合作科普,在動物園里宣傳,最后成功使黃條背蟾蜍走出了瀕危。
此外,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副站長涂榮秀還鼓勵大家拿起望遠鏡和相機,加入觀鳥、拍鳥、選“市鳥”的隊伍中來;上海尚德實驗學校的學生代表現場講述了他們為校園內的常見植物掛牌的故事。
接下來一周中,青少年主題活動、生態踐行等9大主題活動將繼續展開,公眾可以在科普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中學習體驗,也可以去到東灘濕地、動植物園以及森林公園等戶外場所了解自然。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