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間也需要“見外話”:“謝謝”“對不起”
我有一種深刻的感受,“謝謝”“對不起”這樣的話被國人視為禮貌用語,多用在“外面的場合”,即使教育小孩學會講禮貌時,也是針對“外面的人”。在家里,尤其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這樣的話語卻好像派不上實質用場。什么原因呢?借用我從一個兒童口中得到的幼稚卻單純的解釋吧:在家說“謝謝”“對不起”太肉麻了,說不出口。當被追問“為什么肉麻,說不出口”時,得到的回答是“都是應該的,不用客氣”。
責任編輯:溫翠玲
我有一種深刻的感受,“謝謝”“對不起”這樣的話被國人視為禮貌用語,多用在“外面的場合”,即使教育小孩學會講禮貌時,也是針對“外面的人”。在家里,尤其是在最親近的人之間,這樣的話語卻好像派不上實質用場。什么原因呢?借用我從一個兒童口中得到的幼稚卻單純的解釋吧:在家說“謝謝”“對不起”太肉麻了,說不出口。當被追問“為什么肉麻,說不出口”時,得到的回答是“都是應該的,不用客氣”。
我的一位朋友曾帶著兒子去美國訪學,她告訴我一件她印象深刻的小事:有一次,她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