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從熱鬧到沉寂,從沉寂到新生
數十年來,溫州曾一次次名揚國內外,也曾一次次跌落與迷失?,F在,在積累了巨額財富之后,它又一次來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
溫州至今在傳統制造領域的優勢并沒有喪失,電氣、鞋業、服裝、汽摩配、泵閥等五大傳統產業已形成了明顯的產業鏈和區域品牌優勢。與此同時,新興產業開始起步。
但溫州要發展數字經濟、新興產業,不僅面臨政策、金融、技術等民營經濟共同的問題,還面臨著生活成本過高導致人才難留的問題。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章華妹在1979年11月份申請了個體戶營業執照,一年后,她拿到這個執照,是中國的第一個個體工商戶。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
數十年來,溫州曾一次次名揚國內外,也曾一次次跌落與迷失?,F在,在積累了巨額財富之后,它又一次來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
溫州至今在傳統制造領域的優勢并沒有喪失,電氣、鞋業、服裝、汽摩配、泵閥等五大傳統產業已形成了明顯的產業鏈和區域品牌優勢。與此同時,新興產業開始起步。
但溫州要發展數字經濟、新興產業,不僅面臨政策、金融、技術等民營經濟共同的問題,還面臨著生活成本過高導致人才難留的問題。
這是一個不大的門面,位于溫州市鹿城區來福大樓一層的拐角,加上后面的倉庫,面積在250平米左右,是溫州常見的“前店后倉”式的門面。里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紐扣,以及章華妹被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的照片。
38年前,章華妹拿到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成為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如今,章華妹仍然守著一個門面,忙碌地收拾柜臺上的紐扣。
溫州是一座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的沿海城市。改革開放之前,因為位置偏僻、缺乏耕田,這里是浙江省最貧窮的地方之一。
為貧窮所迫,溫州人從1970年代就開始經商,竟意外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溫州逐漸催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成了一座“富得流油”的城市。時至今日,依然能夠看到蘭博基尼、賓利等豪車在溫州的街道上呼嘯而過。
不過在2000年之后,溫州民間財富達到峰頂,在缺乏投資渠道的時代,開始迷失在資本游戲中。
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陣痛,溫州人逐漸變得沉寂了。但其實,溫州至今在傳統制造領域的優勢并沒有喪失,電氣、鞋業、服裝、汽摩配、泵閥等五大傳統產業已形成了明顯的產業鏈和區域品牌優勢。與此同時,新興產業開始起步。
從個體戶到企業家
距離杭州300公里,距離上海450公里,一面靠海,三地隔江。這個偏僻、耕地少、路難走的地級市,改革開放之前,曾經異常地貧窮、混亂。
當時,溫州有這樣的順口溜:“平陽討飯,文成人販,洞頭貸款吃飯”。平陽、文成、洞頭曾是溫州市的三個縣,意思是平陽人去外面討飯,文成人大多成了人販子,洞頭則靠國家貸款來養活自己。就是在這樣一片赤貧之地,走出了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
擺脫貧窮的渴望,讓溫州人有著沖破體制藩籬的沖動,個體戶是他們的第一步。1970年代,不少溫州人在自家門前開了檔口,做起了小生意,章華妹就是其中一個。她的生意是始于一張直徑50厘米的小桌子。他們家里有7個孩子,她排名老七,父母在國企的崗位被兩個哥哥給頂替了,她只能靠擺個小攤養活自己。
當時,擺小攤、開檔口、做生意不被允許,這種行為,常會被扣上“走資派”的帽子,輕則批斗,重則坐牢。
1979年11月,工商部門的人告訴那些擺攤、開檔的人說,去申請一張營業執照,就可以公開經營了。當時,章華妹所住的解放北路,不少人都申請了執照。剛開始,章華妹也沒有注意那張執照上打印的“第10101號”意味著什么,直到2004年有媒體尋找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
章華妹的店門面不大,位置也比較偏僻,如果不仔細尋找,很難找得到。但門頭上藍底白字寫的“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的廣告語格外醒目。
2004年她被媒體發現是第一個個體工商戶時,曾經放出豪言,要做一輩子“個體工商戶”。不過,后來還是注冊了這家華妹服裝輔料有限公司,由個體戶變成了企業老板。“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的名號給她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