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脫貧試驗三十年,“核聚變”如何發生

一雙八塊錢的皮鞋,幾乎斷送了白友邦的前程。

責任編輯:莫聞

多肉植物園為附近村民提供30個就業崗位。(黃丹/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

一雙八塊錢的皮鞋,幾乎斷送了白友邦的前程。

1988年,畢節地區黔西縣林泉鎮中學初二學生白友邦,買下了那雙他心儀已久的皮鞋,代價是一個學期的學雜費。

那是一雙黑色的皮鞋,他請修鞋師傅在腳底釘了兩塊鐵皮,好讓自己走路時發出“踢踏踢踏”的聲響。穿上這雙鞋,他覺得自己太神氣了。

在當時溫飽問題還沒解決的海子村,白友邦是村里第二個穿上皮鞋的人,另外一個人在供銷社上班,也是村里唯一拿工資的人。沒錢交學費的白友邦被父親一頓痛打后輟學回家,成為左鄰右舍教育孩子的反面例子。

在家無所事事幾年后,他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隊伍。憑借聰明和干勁,很快在東莞一家工廠立住腳。

2010年春節,白友邦回老家過年。一身西裝,皮鞋擦得锃亮,別在腰間的手機露在外面,把音量調到最大,一如當年用學費換皮鞋那般神氣:他想告訴過去說他閑話的村民,自己在外面混得還不錯。

這時,村里不少人家蓋了磚房,大多數青壯年都在外面打工,有些田土荒蕪了。到了晚上,村子顯得格外寂寥。

白友邦突然沒了“衣錦還鄉”的興致,他很失落,也很困惑。

村民潛能釋放

再次回到村里,白友邦的身份是黔西海明多肉植物園的技術總監,數十個大棚里種滿形態各異的多肉植物,其中最貴的一盆,有人出價3000元。

2018年11月14日,白友邦正忙著指揮工人,小心翼翼地給多肉植物澆水??匆娔戏街苣┯浾咭恍胁凰僦?,白停下手中活路,熱情地迎上來握手。眼前這位中年男子曬得黝黑,手上皺紋和十指間淤積的黑泥膩在一起,讓人覺得很難再洗干凈——他已經是一個標準的農把式了。

“種植多肉植物在整個畢節市就我們一家,貴州目前也只有兩家。”白友邦說。他除了主管這片產值數百萬的多肉植物園外,還同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