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邊境村莊“防艾”之路

消除歧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隨著項目逐步進行,在邊境縣的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正在發生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張問之 方詩琪

村醫在村民家行醫。(南方周末記者 張玥晗/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

從2012年開始,云南省孟連縣與愛德基金會合作,嘗試進行一項以社區為基礎的艾滋病防治綜合管理實驗——通過培訓村醫,將感染者托付給村醫管理。這項看似簡單的改變,推進頗為艱難。究其根源,還是當地存在“社會歧視”。

傣族村醫大光(化名)守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知道村里誰是艾滋病感染者。“但連我女兒我都不會告訴她。”大光說,這個秘密以前只有縣疾控中心的人知道。

從2012年開始,云南省孟連縣與愛德基金會合作,嘗試進行一項以社區為基礎的艾滋病防治綜合管理實驗:通過村醫培訓,將感染者下移到村醫管理,這項看似簡單的改變,推進頗為艱難。究其根源,還是落在當地存在不容忽視的“社會歧視”。

消除歧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隨著項目逐步進行,在邊境縣的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正在發生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村醫眼中的感染者

每天早晨7點左右,老盤村(化名)衛生室就來了要看病取藥的村民。

平時,村民要忙農活,要看病拿藥也多半是一大早或晚上八九點以后。而這兩個時間段,村醫大光都在衛生室。

今年52歲的大光是老盤村的村醫,從醫近三十年,在當地頗有名氣。老盤村位于云南省孟連縣,一個與緬甸佤邦接壤的小鎮,近90%都是少數民族,主要是傣族、拉祜族和佤族,共有3208人。大光所在的這個衛生室要服務這些村民,還有11位艾滋病感染者。

“一天大概二十多個村民,一周七天,沒有專門的休息日。”大光說,白天去村里隨訪,還要進行社會公共衛生服務。服務內容有十八項,主要是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及開展健康宣傳,鼓勵村民參加體檢,包括參加艾滋病的快速檢測。在當地,像大光這樣的村醫只有三個。

由于中緬邊境跨國人口流動較多,孟連當地艾滋病情況較為突出。村子里有不少感染者,但他們是誰,除村醫外,幾乎沒人知道。

“都是他們的隱私。”大光很謹慎,“在縣疾控中心有關村醫培訓中,要求我們簽署保密協議,在艾滋病管理領域,‘保密’是最關鍵的一環。”村里的人怕艾滋病,感染者也怕別人知道,唯有保密,才能建立信任基礎,也只有建立了這層信任,大光才能進一步和感染者交流。

2018年10月底,南方周末記者隨同大光在老盤村入戶行醫時,大光直言,“做這些工作,關鍵要注意他們的情緒,還要關注他們的家人”。

除了發放基本藥物和觀測病情,大光主要工作是宣傳教育,教育家人要支持病人,不能歧視。同時教他們如何自我保護,定期會帶小孩去縣里做檢測。

類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