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戲劇人凱撒改編《茶館》
在2018年烏鎮戲劇節上,凱撒與中國導演孟京輝合作改編的老舍經典話劇《茶館》成為本屆戲劇節的開幕大戲。
責任編輯:邢人儼
在對原著進行半年的研讀后,凱撒認為《茶館》中最寶貴的角色還是王利發(文章飾)。作為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和他的茶館如何度過晚清、軍閥混戰和抗戰時期,是貫穿整部戲的線索。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不希望只是呈現‘放下過去, 走向光明的未來” 德國戲劇人凱撒改編《茶館》)
每到烏鎮戲劇節,一百位中外戲劇大師就降臨西柵大街。他們的豎幅肖像懸掛在屋檐下,十步一隔,從街頭到街尾,與古鎮的市井生活對話。加繆在旗袍店,關漢卿在水龍會(古代消防隊),孔尚任與高乃依是客棧的鄰居,皮蘭德婁與索??死账瓜喾赆u鴨店。
德國戲劇人塞巴斯蒂安·凱撒把這些肖像比作一座座戲劇經典的大山。在2018年烏鎮戲劇節上,他的工作是“開山”——凱撒與中國導演孟京輝合作改編的老舍經典話劇《茶館》成為本屆戲劇節的開幕大戲。
從北京人藝首演算起,話劇《茶館》今年60歲了,比孟京輝大6歲。“孟告訴我,他一讀《茶館》就會想起那版話劇,無論是人物說話方式還是戲劇風格。”凱撒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問題在于怎樣忽略它,另找一條路走進原著。”
兩人合作的想法產生于2016年,當時凱撒隨柏林人民劇院參加烏鎮戲劇節。他帶來的話劇《賭徒》改編自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那屆戲劇節的重頭戲之一。
凱撒展示了豐富的戲劇改編經驗。他沒看過老舍的作品,甚至不懂中文,這也成為改編《茶館》的優勢——他對這部中國話劇經典的理解是全新的。凱撒在孟京輝執導的《茶館》中擔任“戲劇構作”,主要工作是研讀劇本,為導演提供解讀思路。
凱撒讀的是《茶館》德譯本,但戲中演員仍然說中文。凱撒把這種工作狀態比作“蒙眼飛行”,孟京輝則形容為“隔著文化的迷霧”。“我和凱撒的合作非常愉快,因為我非常喜歡看他很焦慮的樣子。”孟京輝笑著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一直在向我提問題。”
凱撒的疑問包括:劇中角色王利發、秦二爺和常四爺各代表了什么?他們代表的東西的反面是什么?老舍怎么思考殖民問題?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有的問題很簡單,有的問題至今沒解決,它們都在滋養新版《茶館》。
2018年10月18日,《茶館》在烏鎮戲劇節首演,時長200分鐘。“這是我參與的戲中最短的之一,”凱撒一本正經地說,“三個多小時確實像一場長跑,但我們不考慮時長,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做這部戲。”
“這部戲運用的大量手法都比較德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