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6個多月的奔襲,它著陸火星!還做了場“直播”
當地時間11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火星發射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在火星著陸,將首次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勘察。
當地時間11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火星發射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在火星著陸,將首次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勘察。
“洞察”號成功著陸將開啟勘察火星任務
美國當地時間11月26日14時50分許,“洞察”號以每小時約2.1萬公里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層,2分鐘后時速降至約每小時1600公里。在距離火星表面約16公里的高空,“洞察”號頂部的巨大超音速降落傘打開,進一步減速。隨后底部的隔熱罩分離,“洞察”號的三條腿展開并鎖定,同時雷達系統啟動,測量探測器的高度和下降速度。
在離火星地面約一公里的高度,12部火箭發動機開機完成最后的減速和著陸過程。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3時52分59秒,“洞察”號在火星艾利希平原軟著陸成功。
科學家介紹,由于“洞察”號著陸激起了大量的煙塵,它的太陽能電池板還需要等待幾個小時以后才能正常工作。屆時,“洞察”號將正式開始對火星的勘察任務。
這是“洞察”號降落到火星后,透過布滿揚塵的鏡頭蓋拍攝的第一幅照片。
著陸過程以“直播”的方式被看到
今年5月5日,“洞察”號發射升空。經過半年的時間,飛行了約4.8億公里,到達火星。
兩顆立方體小衛星實時把洞察號降落的信息傳回地球。
“洞察”號著陸前釋放出了兩個立方體微型衛星。這兩顆小衛星被稱為“火星立方體一號”(MarsCubeOne),用于驗證立方體小衛星在深空的導航和持久能力,還能實時把“洞察”號降落火星過程中的信號接力傳回地球。通過它們,人們在地球上以近乎直播的方式觀察到了“洞察”號的著陸過程。
“洞察”號降落選址有講究
由于“洞察”號是考察火星全球物理狀態的探測器,因此與以往的探測器選址的思路不同,只需考慮有利于探測器工作的區域即可。
首先,要保證降落區域有充足的陽光照射,這樣才能有充足的電能驅動探測儀器;
其次,要保證降落區域地形足夠平坦和地層相對疏松。
登陸火星的探測器在火星表面的分布情況。紅色代表地勢高,藍色代表地勢低。
經過4年多的考察,科學家篩選出了4個降落備選區域,這些區域都位于火星北緯3度到5度之間的赤道附近。
2017年3月,來自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宣布,“洞察”號最終選定的降落地點位于火星艾利希平原(ElysiumPlanitia),北緯4.5度東經135.9度,距離“好奇”號火星車以北600公里。
攜帶的三大儀器探測火星內部結構
此次“洞察”號執行的任務被稱為“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內部勘探“,英文縮寫是InSight。“洞察”號與“好奇”號漫游車不同,并不會四處漫游,而是停留于著陸地點進行探索。
作為首個研究火星內部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將利用高靈敏度火震儀,給火星“把脈”。通過監測火星地面精確到原子級別的震動,幫助科學家勾勒出火星內部結構的演化歷程。
“洞察”號還將向火星內部探入一個“溫度計”,即熱流探頭,以便探測火星內部溫度的變化情況,了解熱量在火星內部的流動方式,以及熱量對火星地質結構的影響。
此外,它還攜帶了“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可以通過火星與地球間的無線電傳輸,來評估火星繞軸旋轉產生的擾動,用以提供火星內核大小的線索。
26萬中國人的名字飛上火星
在發射前,NASA通過網絡從世界各地收集到了240多萬人的名字(其中,中國有26萬人參與),隨后,NASA工程師利用電子束將所有人的名字寫在了硅質微薄片上。薄片只有0.8平方厘米,字母的寬度僅為頭發絲寬度的千分之一。
這些名字最終和“洞察”號一起,將永久留存在火星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