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 把歷史放到顯微鏡下
“新文化史、微觀史以普通民眾,特別是下層民眾為主要著眼點,研究那些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的人。過去我們是英雄史觀,研究領袖人物、政治家或者杰出人物。哪怕研究農民起義,也是研究農民起義的領導人,看不到民眾”
責任編輯:周建平
王笛 1956年生于成都,曾任美國得克薩斯A & M大學歷史系教授,2015年起擔任澳門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主任。著有《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等
“新文化史、微觀史以普通民眾,特別是下層民眾為主要著眼點,研究那些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的人。過去我們是英雄史觀,研究領袖人物、政治家或者杰出人物。哪怕研究農民起義,也是研究農民起義的領導人,看不到民眾”
1939年,一個不起眼卻又十分典型的川西平原小鄉場里,一女子與家中請來的年輕裁縫傳出“不名譽”的流言。其父雷明遠帶著袍哥小兄弟們強行將二人從城里押解回鄉,用槍逼著走向河邊。父親在河灘上對女兒當眾執行死刑。
六年以后,21歲的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沈寶媛來到成都西北郊區“望鎮”,記錄下這樁悲劇以及雷氏家庭的故事,并于次年4月完成田野調查報告。以沈寶媛的報告為主要材料,歷史學家王笛在《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一書中,透過雷氏家庭這個微觀世界,進入川西鄉村社會復雜的內部,看到一個內陸地區在民國時期的社會暴力和秩序,一個占人口相當大比例的人群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以及他們對國家和地方政治、對一般民眾的深刻影響。
雷明遠是“望鎮社團”袍哥的副首領,袍哥即四川的哥老會,是從清朝到民國在四川社會影響最為深入、廣泛的秘密社會組織。重慶的袍哥大爺范紹增在回憶錄中稱,袍哥成員占全四川成年男子的90%左右。沈寶媛的老師、社會學家廖泰初在1947年發表的文章中估計,四川男性成年人70%以上是袍哥。一些檔案印證了這些說法。比如1950年代成都市政府要求各個茶館的雇員必須登記,檔案館保存了登記表,表中一欄問曾經參加過什么黨派,70%以上的人填:無黨派,有袍哥。四川的許多茶館是袍哥開辦的,常常是袍哥的總部和活動中心。
近300年間,袍哥一直與地方政府和地方精英爭奪地方的控制權,與地方政權的演變共進退。同時,這個組織與地方精英、保甲、團練等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清初反清復明肇始,到辛亥革命風光一時;從清朝被嚴密查禁的非法團體,到民國時期成為半公開的組織;從早期邊緣人群的秘密活動,到后期滲透到黨政軍各級機構,袍哥勢力在四川的擴張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而對于這個組織的起源,莫衷一是,各種文本有不同的描述。袍哥對他們的起源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釋。
1980年代,在為關于長江上游的社會史《跨出封閉的世界》一書收集資料時,王笛發現,但凡講到社會,就會提到袍哥。生長于四川,王笛不斷聽到關于袍哥的故事。母親說家中親戚里有袍哥,許多同學的父親也是袍哥。但袍哥資料難找。1991年出國之后,研究街頭文化、茶館時王笛持續關注袍哥,近30年過后袍哥資料收集才算完成。
1970年代,王笛在川西平原下鄉,跟農民一起住在竹林下的茅屋里。稻田、水牛、溝渠里的鴨子,春天里一望無際的菜花,王笛將自然生態的記憶寫入書中。注入文學式描寫、講述故事來龍去脈的同時,他嚴謹地研究分析,盡量詳細地給出資料來源。
在考證后王笛認為,沈寶媛所寫的“望鎮”是位于成都西北方向的崇義橋,那里有燕京大學設立的一個固定的“農村研究服務站”。沈寶媛在報告中寫:“1945年的夏天,‘知識分子下鄉去’的口號到處在散播著,利用這個休閑的假期播下一點農村工作的果實,一方面表示對農民大眾致崇高的敬禮,向他們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在下鄉之前,沈寶媛對要調查什么內容并不清楚,進入鄉村后發現袍哥無處不在,而且是地方權力關系的中心,便將研究焦點放在袍哥身上。
王笛在書中寫:“從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學術淵源上看,沈寶媛進行的這項關于四川袍哥的調查,應該說不是偶然的,而是1920-1940年代中國鄉村教育運動與早期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重視鄉村調查的一個延續……這種社會學和人類學調查的風氣,是從1920-193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許多先驅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