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捆綁大學生
在大學生的生活里,需要綁定的App越來越多。不論是跑步,還是打開水、洗澡,總有學校指定的App跟隨著他們。
責任編輯:顧 策 何海寧
多所高校大學生平均每人被強制下載4個左右App。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網課一個App、刷活動一個App、上無線網一個App、打熱水一個App、洗澡一個App,甚至社交也要一個App。
“天天就知道‘坐場’,說實話我真不知道有些‘坐場’對我們來說有什么意義。”她說,“因為這個App,我都覺得這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學。”
這些App有的會植入廣告或賣付費產品,透露出它們的盈利模式——做大用戶基數,廣告或產品變現。
網課一個App、刷活動一個App、上無線網一個App、打熱水一個App、洗澡一個App,甚至社交也要一個App。
在蘋果手機App Store和安卓系統的軟件商店里,這種大學強制學生使用的App有數十個,下載量幾萬到幾十次不等,在滿分五星的評級里,它們的打分幾乎都是一星。
2018年11月15日以來,南方周末記者聯系了六十多位不同城市的大學生,其中僅有十多人愿意聊這個話題,且要求隱去名字和學校。“快畢業了,不想惹麻煩”。在受訪大學生中,每個人都表示被學校要求使用3-10個App不等。
一位大一學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現在被強制使用的軟件有,上網課的“學習通”“知到”和“易班”,英語交作業的“批改網”,志愿者計時軟件“志愿匯”,和學校教務系統打通的“超級課程表”,還有“到夢空間”“U校園”“藍墨云班課”等等。
不少學生對這種境況感到十分疲累,“我現在對學校已經煩透了,我來這里不是學習的,而是他們的工具,一顆棋子。”一位學生說。
為什么大學要強制學生使用這些App?這些App背后又是誰?
“點贊”也是成績?
在這些App中,有一款叫做“易班”的軟件,竟然是強制學生社交。
小禾是一位湖南的二本學生。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學校是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強制學生使用這款App的,旁邊的大學三年前就開始推行了。“GPA”即平均學分成績,是美國的舶來標準,用來衡量大學生的學習水平,這款軟件推出了“EGPA”的成績算法,即“易班分”,每個月小禾所在學校的班級都要根據這個成績排名,該成績與班級的評優、評獎掛鉤,也和輔導員的考核掛鉤。
EGPA如何提升?主要是靠在易班App上社交。根據小禾提供的“官方提升EGPA的方法”文檔,加分的項目是查看公共主頁、群聊天、拉入新成員、分享資料、發起和參與投票、發帖、評論、上傳圖片和點贊。取消和刪除這些行為則會扣分。
為了提高EGPA,學校建立了“易班工作站”,每個班設有“易班班干部”,由團支書或副班長兼任。他們的職責是提醒同學們刷易班,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只能自己天天刷。在知乎上,有一位“易班班長”發帖說,花40塊錢做了自動刷易班的軟件才解決了這個煩惱,評論區都是求購軟件的留言。
2018年10月發布的《湖南高校易班建設工作簡報》顯示,前三名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