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闖將到創新引擎廣州開發區的蝶變密碼
“審批改革就是要對自己動刀子,假設每一個部門都有本位主義,權力最大化,責任最小化,那就會出現大量‘證明你爸是你爸’的滑稽事情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莫聞
中新廣州知識城。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在過去34年的歷史中,廣州開發區各項指標一直名列前茅,綜合實力也穩居全國開發區前三甲,經濟效益雄居第一。這個經濟現象,成了很多區域經濟研究者熱衷討論的話題。
“審批改革就是要對自己動刀子,假設每一個部門都有本位主義,權力最大化,責任最小化,那就會出現大量‘證明你爸是你爸’的滑稽事情了。”
“對外開放也好,科技創新也好,如果知識產權無法得到保障,那么很多優質的資源是不愿意進來的,即便是進來了也很難留得住。”
在廣州城區東部,有一塊9.6平方公里的土地,匯聚了安利、箭牌、寶潔等一批國際一流公司,曾經貢獻了廣州市一半的工業產值。
34年前,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開發區從這里起步,最開始是珠江口的荒灘蕉林,只有兩萬元開辦經費。經過一系列的嬗變,廣州開發區現在年財稅收入超千億,經濟效益多年領跑全國,并且告別單一經濟功能區的使命,成為一座面積達484平方公里,集產業、創新、教育、生活于一體的新城,成為廣州創新發展的動力源、增長極。她的發展足跡,生動詮釋了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的遠見。
在這片嶄新的土地上,現代化的體育館、學校、產業園、商場、住宅樓,隨處可見。尤其是最近兩年,一系列的政策激勵、高效的行政審批制度、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化的人才戰略、4.0版本的招商策略,讓這個改革闖將爆發出新能量,成為珠三角地區至關重要的創新之源。
在過去34年的歷史中,全球經濟遭遇過多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一些地區也在幾次產業升級調整中跌宕起伏。但是廣州開發區各項指標一直名列前茅,綜合實力也穩居全國開發區前三甲,經濟效益雄居第一。這個經濟現象,成為很多區域經濟研究者熱衷討論的話題。
“改革開放創新是立區之魂、發展之本。廣州開發區因改革而生,伴開放而長,靠創新而強。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在‘四個走在全國前列’中再次殺出一條血路,勇當尖兵!”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書記、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說。
在廣州開發區工作近30年的黃埔區區長、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小華對此記憶深刻。他表示,“改革是我們開發區人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的強大基因。建區之初,何為開發區、怎樣建設開發區,在國內沒有先例可循,也不可能照搬國外模式,要靠我們自己探索,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敢不敢、善不善于高舉改革的大旗,敢為天下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上,廣州開發區總是能敏銳地嗅到機遇,找到落腳點,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終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角色轉變。如今,適逢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廣州開發區得益于營商環境、產業基礎以及地理位置上的比較優勢,被譽為“灣頂明珠”。它憑借著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等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大灣區一顆耀眼的創新明珠。
從員工到老板只需一刻鐘
2018年9月6日上午11點,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行政服務中心,性格靦腆的吳偉豪僅用了15分鐘,就完成了公司注冊。
吳偉豪今年30歲,大專畢業之后,一直在外打工。在那之前,他是位于廣州市天河區沙河頂的一家服裝批發門市的負責人。兩年前,在服裝行業深耕多年之后,他萌生了自己當老板的想法,想與朋友注冊一家公司,從沙河頂批發市場拿貨,然后在網店上賣。
但這個想法一直未能成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通過中介注冊一家公司需要三四千元,而這是他月收入一半。他曾經嘗試自己去申請,但最終因為瑣碎的程序和復雜的準備材料,讓他打了退堂鼓。
后來,他聽說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快速審批制度。一位朋友告訴他,在那里注冊公司,工作人員會提前交代好所需材料,只要材料齊全,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而在實際操作時,從一個打工仔變成了一個老板,他只用了15分鐘。
“辦完之后,我盯著那個美女,連續問了三遍,真辦完了嗎?我都不敢相信,怎么會這么快速。”在行政服務中心,吳偉豪難掩心中的興奮。
公司注冊只是整個行政審批的一項工作,它還涉及項目落地、環境審批、土地審批等復雜的程序。對于一個地方來說,行政審批的效率和服務意識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尤其涉及招商引資工作時。很多時候,當一些意向企業前來參觀考察時,就有可能因為項目審批、公司注冊的程序繁瑣,用時太長,而被嚇跑。
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代新祥介紹,在2015年,為了解決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審批難、審批程序繁瑣的問題,廣州開發區將審批權限集中起來,成立了全國第一批、全省第一家行政審批局,將8個部門的38項審批職能集中在一起,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減少了審批程序。
“只要進一扇門,就能把所有的程序走完。”代新祥說,“我們把那些部門的部分審批職能集中到行政審批局,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就是為了6個字,削繁、治拖、破堵。”
但是,將眾多部門的審批權限集中由一個部門行使,對于很多地方政府來說并非易事。被合并的部門不想放權,集權的部門又不想擔責。
“審批改革就是要對自己動刀子,假設每一個部門都有本位主義,權力最大化,責任最小化,那就會出現大量‘證明你爸是你爸’的滑稽事情了。”代新祥介紹,“部門之間如果有利益牽扯,就一定會把流程復雜化,麻煩的就是來辦事的老百姓了。”
據了解,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采取了“兩分離”的策略:一方面,事前審批與事中事后監管相分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