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演進史

從1980年代改革伊始,作為推廣經濟特區經驗應運而生的試驗田,到1990年代確立市場經濟主體地位后的爆發式發展,再到新千年之后的轉型、突圍,一部開發區的演進史,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責任編輯:莫聞

中國與新加坡1994年合作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區。(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從1980年代改革伊始,作為推廣經濟特區經驗應運而生的試驗田,到1990年代確立市場經濟主體地位后的爆發式發展,再到新千年之后的轉型、突圍,一部開發區的演進史,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并于5月4日發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包括大連。

隨后,兩名省報記者來到大連馬橋子村調研,在小漁村里迷了路,向當地村民打聽:“大爺,馬橋子開發區怎么走?”老農民茫然說:“凱伐去(開發區)?什么是凱伐去?”

馬橋子村現在已是大連金州的核心地帶。當年的記者王國棟說,1984年10月15日一大早,周圍三個村的五千多人,穿著新衣裳,扭著秧歌涌向會場,主席臺上方懸掛著大紅橫幅:“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典禮”。這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大連日報》在一篇報道中,描摹了馬橋子未來的工業區、濱海公園、郵電大樓、賓館、寫字樓等規劃,并配發了一張效果圖。王國棟向媒體回憶,“一些當地村民看了后直搖頭,說不相信,當時馬橋子村吃的是井水,連電話線都沒通。”實際上,后來這些藍圖悉數兌現,遠超當年設想。

國家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開發區累計使用外資超過5600億美元。2010年以來,中國每年實際使用外資都超過1100億美元。其中,國家級開發區的高新技術進出口總額的增長速度和占全國的比重,均高于進出口總額的相應數字。

從1980年代改革伊始,作為推廣經濟特區經驗應運而生的試驗田,到1990年代確立市場經濟主體地位后的爆發式發展,再到新千年之后的轉型、突圍,一部開發區的演進史,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政策創新之地

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稱“開發區”)誕生于鄧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1984年1月,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后表示:“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再開放幾個點,增加幾個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

時任天津市副市長的李嵐清,參加了談話。他在會上提出,開發區不僅是創造一個吸引外資、加速經濟發展的小環境,而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