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讓視障者“看見”,讓垃圾產生價值 ——社會創新背后的“天眼”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用“向善”,如何防范技術革命帶來的潛在風險,這是一系列值得持續探索的命題。
責任編輯:呂宗恕
在中國,有上千萬的視障者。他們如何融入社會,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用“向善”,如何防范技術革命帶來的潛在風險,這是一系列值得持續探索的命題。
新科技賦能社會創新,讓不少老生常談的社會問題——視障、環境污染等,開始有了新的解決之道。
如果我們短期內找不到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背后的真正元兇,這會不會引發恐慌?
2018年3月,一場惡性食物中毒事件在全美爆發,數百人由于誤食有毒食物被緊急送醫,其中五人喪命。
美國食藥管理局(FDA)參與了事件調查,并且很快鎖定事件元兇——一種被大腸桿菌污染了的生菜。用這種被污染的生食蔬菜做成的沙拉讓食用者在短時間內中毒。
但在接下來對受污染生菜產地的調查中,FDA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眾多產自不同地區、不同農場的同類品種生菜被不同的分銷商混合處理,二次加工、貼標之后再販售至全美各地的超市、餐館和零售店,這使得FDA耗費數月才最終找出問題生菜的源頭,進而得以針對有毒生菜進行召回。
參與此次事件調查的FDA相關負責人事后公開表示,這是FDA近年來遇到的最復雜的有毒食品溯源調查。
信息記錄混亂、數字化程度低下是零售業供應鏈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這類問題,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與IBM展開合作,憑借區塊鏈技術開發食品安全解決方案。2018年10月,沃爾瑪公布了區塊鏈食品追蹤項目,要求旗下所有綠葉蔬菜供應商在2019年9月之前將供貨等數據上傳到區塊鏈,使其食品供應鏈管理實現全數字化。
可以預見的是,供應鏈信息上鏈使得整個流程更加透明,鏈上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也大大降低了問題食品溯源的難度。根據沃爾瑪的測試統計,在把供應鏈流程移至區塊鏈之前,平均需要7天時間來追蹤某種食物的來源,現在使用區塊鏈技術后,這個數字已減少到2.2秒。
類似這樣的新科技,在不少老生常談的社會問題上已有新應用。
讓視障者“看見”
Be My Eyes就是這樣的社創企業。創始人Hans在2012年時遭遇意外事故致使雙眼視覺障礙,他飽嘗了失明和視覺障礙人士的生活不便之后,從病友處獲得靈感,創立了Be My Eyes。這是一款簡單易用的智能手機App,將視覺障礙人士與講同種語言的志愿者連接起來,通過一鍵呼叫找到當前在線的志愿者,再通過手機視頻來幫助視障人士識別生活中的物品和場景、完成一些他們難以獨立操作的任務。
這款應用的使用方法并不復雜:視障人士打開這款App后,通過手機攝像頭將面前需要辨認的或者需要閱讀的東西拍下來,而另一端的志愿者將會第一時間為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