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道德困境:從個體權利到共同體存續

政治哲學家桑德爾講的正義課曾風靡一時。正是從他的課中,許多人第一次聽說了“電車難題”等種種道德困境,然后自己思考幾分鐘,與友人激辯半小時,帶來一些智力愉悅感。

責任編輯:辛省志 陳愷辰

電車困境(曹一/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政治哲學家桑德爾講的正義課曾風靡一時。正是從他的課中,許多人第一次聽說了“電車難題”等種種道德困境,然后自己思考幾分鐘,與友人激辯半小時,帶來一些智力愉悅感。

這些道德困境的實質,是一些思想實驗,觀察極限狀況對人性與道德的考驗,關注極端情形下人的道德選擇,從而思考哪些道德原則依據什么理由在起作用。正是基于這一特質,只要在和平與繁榮的環境之下,絕大多數人很可能一輩子都碰不上一回道德困境。

不過,反過來也不能說求索這些道德困境的答案是沒有意義或沒有用的。事實上,設置在極限條件之下的思想實驗往往會帶來新的視角、產生新的洞見。愛因斯坦16歲時曾做了一個思想實驗,幻想自己以光速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然后推理自己能看到什么。對這一問題的不斷追索,啟發他最終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那么,對于道德困境,我們能有什么新視角?

自然權利解

桑德爾在課堂列舉了一個道德困境。情況A:有兩撥人面臨生命危險等待救治,一撥是五個人,另一撥是一個人,但時間與資源等所限,醫生只能救一邊,你覺得醫生應該救哪一撥人?對此,幾乎聽課的所有學生都會選擇救五個人。情況B:稍微改變條件,有五個人等著救命,醫生必須殺掉一人取其器官或血液才能救他們,否則他們就會死掉,你覺得醫生應該救哪一撥人?對此,幾乎所有聽課的學生都會選擇不殺人。

桑德爾認為,某些道德困境源于相互沖突的道德原則。在情況A中起作用的原則認為,我們應當盡可能多地挽救生命;而在情況B中主導的原則認為,即使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殺害一個無辜的人也是不對的。當我們面對一種情形時,譬如我們要挽救一些人的生命就必須殺害一個無辜的人,我們便遇到了一種道德困境。

但是,如果我們從個人權利的視角來看,這種道德困境是有解析解的。我們定義一組個人的自然權利:自我所有權,每個人是自己生命的所有者;無主物先占先得;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