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如何復興臺灣鄉村
鄉民放假三天,欣賞云門舞集的演出《松煙》。第一天長云蔽日,舞者登臺,陽光忽然從云縫中射下,在舞臺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風勁吹,舞者裙擺鼓蕩,獵獵飛揚。第三天晴光萬里,遠山重現,稻浪起伏。
責任編輯:宋宇
2018年10月的秋收時節,云門舞集再赴池上演出,舞臺即搭建于稻田中。三天演出的觀眾超過7000人次,對于常住人口只有4000人的池上鄉如同過年,鄉民也有機會欣賞自己居住的地方。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每個鄉鎮的長相都不一樣,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 ——藝術家如何復興臺灣鄉村)
鄉民放假三天,欣賞云門舞集的演出《松煙》。第一天長云蔽日,舞者登臺,陽光忽然從云縫中射下,在舞臺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風勁吹,舞者裙擺鼓蕩,獵獵飛揚。第三天晴光萬里,遠山重現,稻浪起伏。
云忠和美锜是臺灣池上鄉的農民夫婦,他們有四個兒女。養活全家六口人的,是田里的稻谷。
一年四季,夫妻倆的心都拴在稻田里。秧苗插下去,他們要對付偷吃稻禾的金寶螺和野鴨;抽穗期追水施肥,祈禱臺風不要干擾開花授粉;收割則要與烏云賽跑,一旦遇上連日雨水,稻谷長出“胡須”、發了芽,米就不能吃了。
2018年10月,晚稻垂穗,又到秋收季節。云忠和美锜給自己放假三天,面朝自家金黃的稻田坐下,靜靜欣賞云門舞集的演出《松煙》。
第一天長云蔽日,舞者登臺,陽光忽然從云縫中射下,在舞臺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風勁吹,舞者裙擺鼓蕩,獵獵飛揚。第三天晴光萬里,遠山重現,稻浪起伏。
在農家人看來,陰晴云雨都是老天爺的臉色,左右著收成。他們暫時成為觀眾,眼前風景熟悉又陌生。因著2018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池上鄉175公頃稻子暫緩收割,成為舞臺景觀的一部分,核心區域恰是云忠和美锜家的稻田。
三天演出的觀眾超過7000人次,包括作家龍應臺、藝術家蔣勛、導演朱延平等文化名人。對于常住人口只有4000人的池上鄉,這恍如過年。
十幾年前,池上面臨著鄉鎮的普遍困境。池上鄉地處臺東偏遠山區,鮮少觀光客涉足;土地被規劃為農業用地,無法發展工商業;八千多戶籍人口,一半離鄉在大城市求學謀生,留守的孩子不乏早戀、輟學者,老人往往空巢獨居。更可怕的是人心頹喪。
轉機出現在2004年,臺灣開始舉辦稻米品質競賽,實行有機栽培十多年的池上米連奪三屆冠軍,頓時聲名遠播。池上人深受鼓舞,在鄉里也辦起稻米競賽,2006年起每季評出前十名,各獎勵16萬元新臺幣。每年秋收,全臺灣產糧區都等池上米先定價,再參照這個最高價往下定價。
隨后,池上人開始思考下一步。2009年,他們與臺灣好基金會合作,創辦池上秋收藝術節,接連迎來云門舞集、優人神鼓、張惠妹、伍佰。十年來,池上的大坡池畔建起音樂館,舊谷倉改造成美術館,蔣勛等名家駐村生活,明星金城武亦來鄉間公路拍攝廣告。
云門舞集兩次來池上演出,頭一天都是“鄉親場”,專供鄉民觀賞。創始人林懷民看到,一群從臺東市里來的游客被擋在入口。“志工說:‘不行,一定要池上的身份證。’那群人說:‘好拉風??!’”林懷民笑著感嘆,“他們有尊嚴的感覺出來。這樣的自信,對整個社群是很重要的。”
“突然間發現家鄉如此的美”
池上秋收藝術節誕生于一次飯桌閑談。
2009年,臺灣好基金會成員來到池上,希望幫助當地發展。“池上人自主性很強,他們覺得:‘你們是臺北來的,不懂我們,不是你讓我們做什么就做什么。’”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于是,基金會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