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永遠盯著更遠的一條地平線” 詩人楊煉的多瑙河十日談
詩人楊煉似乎永遠樂觀、不羈,溢出真誠的笑,似乎有無盡的精力。正如他說:“我每到機場、火車站,雖不乏漂泊的蒼涼,同時更有興奮,因為馬背上的民族,眼睛永遠盯著更遠的一條地平線。你向前,地平線也向遠處推移?!?/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2018年9月15日,中國詩人楊煉獲得“雅努斯·潘諾尼烏斯國際詩歌大獎”,該獎被譽為“詩歌的諾貝爾獎”。授獎方認為他的作品中“‘天才與激情’貫穿了這些詩歌的‘超越時間的生活’”。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詩人楊煉似乎永遠樂觀、不羈,溢出真誠的笑,似乎有無盡的精力。正如他說:“我每到機場、火車站,雖不乏漂泊的蒼涼,同時更有興奮,因為馬背上的民族,眼睛永遠盯著更遠的一條地平線。你向前,地平線也向遠處推移。”
楊煉有四分之一蒙古族血統,他祖母是第一代可以和漢族通婚的滿蒙人。他形容,祖母家那種蒙古性格“可以叫淳樸,也可以叫不懂事兒”。票號要倒閉,派人送回去兩大車銀子,被她父親以家里放不下為由趕走,銀子也不知所終。她家后來“敗落得很慘”。
楊煉的曾祖父從清朝宮廷畫家溥雪齋手里買來老宅,院里的太湖石由圓明園廢墟搬來,假山、回廊,金絲楠木雕的格柵,“漂亮極了”。曾祖父后來經營了北京內城第一個現代戲園子吉祥戲院,梅蘭芳就是從吉祥唱出來的。他本來對楊煉的父親寄予厚望,想讓他將來傳承家業。沒想到少東家“是一個天生的理想主義者,痛恨做買賣,后來干脆投奔了共產黨”。楊煉說,96歲的父親至今對京劇往事如數家珍。
楊煉的父母1949年后被派到瑞士的大使館工作。他出生于伯爾尼,但不到一歲就在搖籃里隨父母回到北京。1978年,楊煉跟北島、芒克等人的《今天》雜志結識,后來成為“今天文學研究會”七理事之一。1988年他跨出國門,開始30年的環球漂泊,從此和各國詩人一樣,“詩歌是我們唯一的母語”。
“不管我人在哪兒,我的中文創作就是中國文學傳統的根。不管面對誰,只要我說中文,這就是一個中國的標志。”楊煉說,“我心理上從不悲悲戚戚,而是充滿積極、光明正大甚至驕傲的感覺。”他總是從歷史轉型的視野看待中國當下現實,在他的反思中,插隊的北京黃土南店,黃土高原上的半坡遺址,一直到他漂泊的藍色大海,其實都是一個“同心圓”。
楊煉總能找到當下可為的“小事”:他創意舉辦了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節,鹿特丹與北京同步的網上詩歌節,推動農民工詩歌,參與編輯出版大部頭英譯當代中文詩選《玉梯》。
這些年,楊煉活躍在世界詩壇,屢屢獲獎。2018年,他獲得有“詩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雅努斯·潘諾尼烏斯國際詩歌大獎”,躋身于菲林蓋蒂、阿多尼斯、博納富瓦和亞當·扎加耶夫斯基等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列,是獲獎的第一位中文詩人。
“楊煉的詩歌跨越了中國大陸、臺灣和海外空間,以及古代和當代中文詩歌的時間,彰顯出‘天才與激情’貫穿了這些詩歌的‘超越時間的生活&r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