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軌”到“對標”: 廣州交響樂團的“國際表達”時間
廣州交響樂團自1990年代中后期起開始樂團國際化的探索,使其超越城市樂團的格局、繼而將影響力逐漸擴展到國內乃至海外。
責任編輯:邢人儼 宋宇
廣東文化標本觀察之八
廣州交響樂團自1990年代中后期起即開始了樂團國際化的探索,使其超越城市樂團的格局、繼而將影響力逐漸擴展到國內乃至海外。目前,廣州交響樂團的足跡已達全球五大洲,呈現了中國大陸樂團數量最多的音樂季,并擁有國內最早且唯一由同一樂團連續舉辦超過二十年的城市新年音樂會品牌。通過建立國際化樂團標準、并嘗試進入現代演出市場,廣州交響樂團得以與國際音樂大師、世界頂級舞臺頻繁接觸,使交響樂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方式之一。
2003年起,廣州交響樂團的樂季持續時間為9月至第二年7月,與國際接軌。之后,樂團開始頻繁與世界頂級音樂家合作,包括夏爾·迪圖瓦、帕爾曼和馬友友等。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余隆的第一個動作:“更改音樂季 起終時間”
1997年,廣州珠影樂團大提琴演奏員潘民憲打算報考廣州交響樂團時,樂團還叫“廣州樂團”。廣州樂團組建于1957年,比新中國最早的中央樂團遲一年成立,后者于1996年完成改革,淘汰了40%人員,廣州樂團緊隨其后。借由一場當時在全國前所未聞的拉幕選拔考試,樂團正式更名,并作為廣東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嘗試打破終身制、“大鍋飯”,實行全員競聘上崗。
一道長長的白幕,把考官與應考者分開,報考者首先演奏考查專業能力的自選曲目,再演奏評委指定曲目,考試時間約二十分鐘——這是國際交響樂團常用的招考方式。
通過這種考試,很多年輕的演奏員被安排到重要崗位上,現任樂團首席、副團長張毅,30歲時已經是樂團的小提琴首席,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首席演奏員。但基于當時“沒名氣、沒錢”的局面,樂團無法做出更大規模的改變,時任廣州樂團團長余其鏗更愿意將那次改革比喻為“煲老火湯”“換位不換血”。
這一年,廣州交響樂團還迎來了一位重要成員——曾在法國貝桑松第三十五屆國際青年指揮大賽奪冠的香港人葉詠詩。這位“訓練型”指揮對樂團業務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之后,葉詠詩成為樂團首位音樂總監,為樂團引入了與國際樂團接軌的“音樂季”。1998年5月1日開始,樂團每年會印制一本樂季手冊分發宣傳,至今已持續22個樂季,是中國大陸交響樂團之最。
“葉詠詩好幾次批評我們,說都是職業搞音樂的,連術語都搞不清,有時候外國指揮來,也會生氣。”潘民憲憶及自己整理演奏術語的緣起,僅僅是為了學習并精通術語,以便更精準地詮釋交響樂作品。
在廣州交響樂團工作期間,潘民憲編著了《交響樂演奏術語詞典》《交響樂演奏大提琴重點困難片段》——前者已成為國內交響樂領域罕見的專業佳作,潘民憲收錄了192首經典作品的演奏術語。在他看來,廣州交響樂團專業、完善的音樂季體系,為自己的整理提供了便利。
在廣州交響樂團內部,一本被稱為“藍皮書”的藍色小冊子詳細記錄了“聘任制的實施細則”和“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