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溯源:事實已不重要
在社交媒體上,一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信息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與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相符。
責任編輯:朱力遠
互聯網和社交網絡讓知識的生成和分享不再需要中間媒介。每個用戶既可以是內容的生產者,也可以是知識的消費者。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
在社交媒體上,一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信息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與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相符。這種趨勢導致了假消息的泛濫。但導致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呢?有沒有相應的解決辦法呢?
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直到幾年前,報紙和電視談論的話題還是由編輯和相關領域的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而在今天,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的分享模式讓用戶能夠自下而上地產生流行話題。這種對所有話題“一視同仁”的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時政新聞、自拍視頻或者最新的菊苣奶酪菜譜都有可能獲得相同的關注度。
篩選、審核信息的中間媒介消失后,我們每個人既是內容的產生者,也是內容的消費者。數據表明,從2017年第三季度開始,Facebook每月的活躍用戶超過20億人。無所不在的Facebook儼然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媒介,而信息在這個平臺上面的傳播方式與平臺本身的商業模式密切相關。由于社交媒體的巨大規模,我們已經很難忽略它們對當今社會和公眾輿論的影響。
全球性威脅
廣義上的互聯網,和以社交網絡為代表的新生事物已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改變了知識的產生過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法國哲學家皮埃爾·列維(Pierre Levy,他在數字技術對文化的影響這一研究領域有深刻的洞察)和其他評論家預測了集體智慧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傳播不再受中間媒介和地理條件的限制,社會將因此飛速發展。但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僅在Facebook上,每分鐘就會出現300萬條新信息。因此,社交媒體迅速成為許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也就不足為奇了。在美國,超過一半以上的人(51%)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性曝光,即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且排斥其他不同的觀點,在全球對話和公共輿論中的影響力愈加明顯。在去中介化和話題平等化的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和局限變得至關重要。
假新聞,或者說那些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假消息,正在這些平臺上泛濫成災。早在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就將病毒般傳播的假新聞看作是全球性威脅之一。
我們的一些研究似乎表明,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無論合乎事實與否,只偏好地獲取符合自己認知的信息的傾向)在網絡社交活動中占據著重要角色,在Facebook上尤其如此。舉例來說,雖然用戶幾乎可以和任何人交流,也可以獲得任何類型的信息和觀點,他們還是傾向于建立與自己觀點相契合的“回聲室”(回聲室效應: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