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小農戶,政府可以做什么?——經濟學者和政府官員的對話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18年10月23日,農民在田間勞作。(新華社 劉滿倉/圖)

我有一個朋友,在重慶市政府部門工作,她回到愛人的農村老家,面對滿園的橘子樹、滿樹的橘子,看到老人家的幸苦,忍不住幫他們干活。果子一個個摘下來,3人摘了半天,又花力氣運到縣里的各個小區,一共收入了750塊(當地不到2元1斤)。忍不住感慨:辛苦勞動的果實真是不值錢吶。

在感慨的同時,她在政府部門工作的身份也讓她不禁琢磨: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辦事的,面對這種局面,我們可否做些什么呢?例如,能否借助于政府掌握全局信息的優勢地位幫助農戶把在當地賣得困難的東西賣到別的地方去呢?

作為一名經濟學專業領域的人士,我和這名心懷好意、想做實事的朋友(姑且稱之為“甲”吧)展開了一番對話。

甲:我們兩口子現在就不希望老人家再這么辛苦地種東西。時間成本、耗費的體力,真是遠非賣東西得到的那點收入可以彌補的。政府其實在幫助農民把東西銷出去這方面可以有統一的規劃,在鄉鎮、村一級做一些統一的安排。

莫:小農經濟、一個個的農戶,只能輻射很小范圍的市場。只有靠大的商貿企業來收購他們的東西,來解決渠道、運輸這些方面的瓶頸問題,他們的產品才能輻射到更遙遠的消費者、更大的市場。個體農戶沒有能力了解遙遠的潛在的消費者的需求,也沒有能力協調渠道、物流等。

甲:按照目前這種狀況,即便中國人多地廣適合發展農業,絕大多數年輕人也不愿意選擇干農活了。所以,大量的耕地只能荒著。而中國還糧食不夠、大量進口。

莫:如果農戶生產的東西只能賣到當地,自然價格不可能高。但是,如果要超出當地的范圍,則需要借助于資本的力量,不管是拓展渠道,把產品運到更遙遠的地方,還是對產品進行深加工等,都不是小農戶可以做的。

甲:我覺得應該由政府機構來統計有關信息。例如,鄉鎮或村級的政府應該對農戶銷不出去的東西是什么、是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