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大方縣教育短板 恒大三年教育扶貧“拔窮根”
拔掉貧根、甩掉窮帽,跟上全國發展步伐,是烏蒙山區貧困群眾多年來的夢想與追求。通過發展教育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更是脫貧攻堅的“藥方”之一。
不過,教育扶貧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的夯實基礎。恒大集團從2015年12月結對幫扶畢節市大方縣開始,三年來一直堅持這一奮斗方向。
大方縣是個教育大縣。據統計,全縣共有學生18萬人左右,與該縣2015年貧困人口規模相當。恒大人希望,通過對當地教育的一次性投入,從根本上補齊大方的教育短板,為大方未來培養一批批優秀人才奠定基礎,從而助力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脫貧路上走得更快更好,為脫貧后的升級發展藏智于民。
恒大援建的恒大二小
新學校培育脫貧希望
和多數貧困地區一樣,囿于財力不足,基礎教育一直是大方教育的“短”中之“短”。 上學難、上好學更難。
“拔窮根,就要先富教育。”從2015年12月起,恒大通過建學校、強師資、設基金,全方位補足當地教育資源缺口,已建成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完全中學和1所職業技術學院,并全部投入使用。
還記得2017年9月的新學年,恒大民族中學敞開校門,歡迎第一批新生入學。迎接他們的是嶄新的教室、寬敞的操場、高標準的宿舍。校長李世俊感嘆:“這是大方設施最棒的校園了!”
恒大民族中學的操場上青春飛揚
正在上初一的王豪是來自三元鄉的貧困學生,14 歲,父親前兩年去世,母親改嫁,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恒大民族中學條件非常好,和電視中城里的學校一樣。”王豪說,學校老師也非常照顧自己。雖然才上初一,但王豪的目標是考上清華?,F在,他日常上課的內容,很多都是原汁原味的清華附中課程。
偏遠山區也能上清華附中課程?這都歸因于恒大與清華大學的合作,據王豪班主任吳冬利介紹,在恒大幫扶下老師們利用清華大學的遠程教育平臺學到了很多教學新理念,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上個月清華附小的語文、數學、英語名師還到大方縣為我們做教學展示。”
清華的老師在投影儀上講,民族中學的老師在教室內輔導——恒大牽線的“雙師課堂”讓大方教育與高水平教育資源快速對接、產生“1+1>2”的效果。
恒大民族中學雙師課堂
此外,恒大引入的教學管理“清華云平臺”,還提高了老師們的教學管理數字化水平。在這所學校上學,給王豪的清華夢插上了翅膀。
讓教育照亮脫貧路
在大方,恒大一共援建了11所小學,在讀學生近6000名。此外,恒大還援建了13所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分布在大方的10個村和一個辦事處。
恒大援建的恒大五幼
大方縣教育局副局長孟光富告訴記者:“縣城有10多萬常住人口,但是只有1所公辦幼兒園。恒大為大方援建了幼兒園之后,在園人數達到了兩萬八千多人,不僅緩解了大方縣幼兒園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還讓孩子們接受到高質量的幼兒教育,不會再輸在起跑線上了。”
日前,上午9時許,操場上尚有星星點點未干的雨跡,180名兒童以列隊的形態站立于國旗前,旗桿旁兩名小小護旗手已經準備就緒,隨著國歌的響起,他們稚嫩的臉龐充滿肅穆,右手五指并攏、手掌伸平,舉至右眉邊。
這是恒大援建的大方縣第二幼兒園每周一早晨的升旗儀式,也是一周的開始。
儀式結束后,6歲的中班男孩李駿馳歡快地跑回嶄新的校舍,繼續他未完成的畫作,這是一副盆栽植物,黃色的外盆、咖色的土壤、綠色的植物,色彩豐富而斑斕,一如他在學校的生活。
溫情的設計、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多彩的課堂內容,讓幼兒園成了李駿馳和他的小伙伴們最喜愛的地方,“我喜歡學校,周日也想來玩”,孩童的世界單純而爛漫,他們圍著記者,爭先恐后地訴說著自己的喜歡。
他們中的一部分此前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道路不通,教育資源匱乏。在過去,中學輟學、外出打工是不少孩子不得不走的路。
恒大援建大方縣的幼兒園里歡聲笑語
恒大的到來改變了這一窘況。作為恢復高考政策的受益者,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深知教育對貧困孩童而言意味著走出山村最大的希望。他曾說,“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恒大的今天。”
所以,恒大寧愿花多多的錢、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帶到烏蒙山區,竭盡全力讓大山里的孩子們不再“窮教育”。
阻斷貧困代際相傳
“我叫劉起敏,今年6歲。”在全班同學和老師面前,小起敏在黑板上一筆一畫認真地寫下自己的名字,雖然看上去有些歪扭,但小姑娘臉上滿是自豪。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劉起敏的父親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是第一次她當著這么多人,清楚地說出來自己的名字和年齡。”
故事得從一年前說起。
“我只知道我叫劉起敏。”2016年春天,小起敏還是一個不善交流、不會認字的小女孩。那時已年滿5歲的她,穿著臟兮兮的衣服,頂著蓬亂的頭發,說話時雙手愛插在腰上,擺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態。
小起敏住在大方縣大山鄉光華村大坡組半山腰上,與父親和爺爺相依為命,住在7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父親在一場車禍后撿回了性命,但卻花光了家里的積蓄,也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外出打工,至今杳無音信。家里大小事務全倚仗年老多病的爺爺操持。這樣的成長環境讓小起敏有了一個不同于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的貧困在這個小姑娘的心里留下了陰影,性格孤僻,怕見生人,懼怕說話。
從2015年12月1日開始,小起敏的生活悄然的改變了。
這一天,恒大集團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扶貧團隊通過對大方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大數據分析發現,像小起敏這樣農村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孤兒和困境兒童,一共有4993名。
隨后,通過恒大員工“一助一”自愿結對幫扶平臺,大山腳下的小起敏和大海之濱的熱心叔叔結成“山海聯盟”。好心叔叔不斷給小起敏的家人打電話了解孩子的情況和需求,寄來書包、書本、衣物等。有時候礙于語言交流不暢,好心叔叔時常委托扶貧團隊的下鄉工作隊順路去看看他的“孩子”。
走進新學校的劉起敏
一來二去,小起敏漸漸地接納了這些老是來到家里問長問短的“怪叔叔”,一家人也和好心叔叔建立了穩定的聯系。在好心叔叔的關懷下,小起敏的爸爸開始教她讀書識字、講故事。
最近一次見到小起敏,是扶貧團隊在大山鄉中心小學開展的“一助一”愛心物資轉交活動上。短短幾個月,她開朗了許多,衣服干凈了,頭發梳得整整齊齊。
為了不落下一戶貧困戶,不丟下一個貧困人口,恒大集團在實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吸納就業扶貧和發展教育扶貧的“造血”式扶貧的基礎上,也進行了特困群體保障扶貧的“輸血”式扶貧,帶上這些已經基本喪失發展生產能力的家庭一起乘著時代春風,搭上同步小康的專列。
不僅如此,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恒大集團還制定了一整套教育扶貧體系,涵蓋硬件設施建設、師資培訓、職業教育、貧困生幫助等方面,力求真正從源頭做到“拔窮根”。我們期待,更多的花蕾將在烏蒙大山里綻放。
恒大援建大方縣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