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蜀道 古柏“長城”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在四川,凡有黃桷樹的地方,多半有古鎮;凡有古柏的地方,多半有古道。四川的古道,比較有名的是位于北部山區的米倉道、金牛道、陰平道,其中始于秦漢的金牛古道名氣最大,因為它是由陜入川前往成都平原的最為便捷之道。
目前,金牛古道基本保持原始形態的路段,是以劍閣為中心,東北至昭化、西南至梓潼、東南至閬中的三段。從秦代延續下來的 “皇柏”,以及漢柏、晉柏、唐柏、宋柏、明柏等行道樹,恰恰主要集中在昭化牛頭山到梓潼七曲山的路段。這一路段,被稱為廣義上的劍門蜀道。
漢魏六朝,金牛道示意圖。
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梓潼縣令喬缽如此詩贊劍門蜀道:
“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
從此,“翠云廊”便成了劍門蜀道的雅名。
據說,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上,東經105.5度,北緯32度有一道較為明顯的墨綠色痕跡,它就是濃蔭蔽日的古柏綿延三百里的劍門蜀道。
長亭外 古道邊
我是從劍門蜀道北端的昭化牛頭山開始,由北向南行走此道的。
這一段劍門蜀道,自昭化的涼亭子起,至劍門關下的劍溪橋止,全程蜿蜒于大、小劍山重崖疊嶂之中。涼亭子位于昭化城以西4公里的牛頭山麓,曾是古驛道上級別最低的一個驛鋪,規模最大時也僅有一個涼亭和半座院落,驛卒一兩人。如今,驛鋪無存,只留下地名。
不知是人為損毀或是主要從耐用方面來考慮,這一段驛道的鋪路石,大小不等,形狀各異,但是,踏在每一塊石板上,都毫無松動,感覺它已在山上深深扎根。幾乎每一塊石板的表面都呈弧形,這是兩千多年來無數過客用腳掌打磨所致。驛道的最窄處,也可兩人并行,因此,足可供當年的戰馬馳騁。有的路段稍寬,大概是供行人小憩之處,好比如今高速公路上的緊急??奎c。
這一段驛道是沿牛頭山腰的山脊延伸,向山下遙望,嘉陵江最大的支流白龍江水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宛如一條身披銀色鱗甲的巨龍,撲進嘉陵江的懷抱。兩江匯合后,在昭化古城前耀武揚威地呈“S”狀流過。這一地理景觀,酷似一幅天然太極圖,而昭化古城,恰恰坐落在陽魚眼處。
在這段古道穿越,因姜維而聞名的牛頭山腰,被稱為“劍門關門坎”的天雄關,如同功成身退的智者,蟄伏于崇山莽林之間。
劍門關在天雄關南面,相距20多公里,都扼金牛古道。
由于牛頭山南依劍門,北控昭化,據由北向南入蜀要沖,進可攻,退可守,因而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而在當地,至今還有“要上牛頭山,難過天雄關”的說法,因此,天雄關見證了幾乎所有發生在巴蜀大地的重大歷史事件。
天雄關現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