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地球“減負”誕生的“人造肉”將端上餐桌,你會吃嗎?
美國《科學》雜志近日報道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則表示,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一小塊肌肉組織可培養出一萬公斤肉
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理學教授馬克•波斯特正努力在實驗室培育出可食用肉,這項創新技術可能會掀起一場餐桌上的革命。而開啟這場革命的第一步,只需一小塊肉,小到可以從一只活著的動物身上提取。
在實驗室,波斯特先將他拿到的肌肉組織進行過濾,把它分離成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再把需要的肌肉細胞放置在培養皿中,加入血清。
血清會給肌肉細胞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如氨基酸、維他命、碳水化合物等,給細胞營造出仍存在于活體組織身上的感覺,促進細胞的自然復制。
細胞增多后,會形成帶狀,就像自然的肌肉細胞在活體組織中形成纖維,最終的組織就如同處理過的無骨肉一樣。
培養這種肉無需基因工程,因此它不是轉基因產品。而且,在人造肉的培育過程中,人們可以控制讓何種脂肪進入其中,使其更有利于人類健康,比如加入有保護心臟的功效的歐米伽-3(Omega-3)脂肪酸。
人造牛肉餅與正常肉類似 口感更溫和
2013年,波斯特曾向世界展示他的培育出的第一個“人造牛肉餅”。人造牛肉餅和正常的牛肉餅相比,它的顏色更淺,味道也更淡。但是波斯特指出,人造牛肉餅更溫和的味道換來的是更高效地制造蛋白質。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 波斯特:
它的味道就跟漢堡一樣,整個生產過程大約需要9個星期。
盡管人造肉的味道、口感、營養都和正常肉類相似,但有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
能為地球“減負” 節約土壤、水等資源
可是,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人造肉”這個問題卻關系到人類乃至地球的未來??茖W家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6億。如果人類繼續像現在這樣吃肉,將會消耗過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同時也會加劇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
水是肉類生產過程中大量消耗的資源。每生產一公斤雞蛋需要3300升水;每生產一公斤雞肉需要3900升水;每生產一公斤豬肉需要4800升水;每生產一公斤奶酪需要高達5000升水;最令人驚訝的是,每生產一公斤牛肉則需要15500升水。
而在消耗土地、水等地球資源的同時,動物養殖和肉類生產還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
研究證明,生產一公斤牛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輛經濟型轎車行駛100公里的排放量大致相當。生產一公斤豬肉或禽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相當于轎車行駛大約50公里的排放。
數據顯示,動物養殖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了人類所有交通工具:汽車、卡車、飛機、火車、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比之下,實驗室培育出的人造肉,更環保也更經濟。和通過飼養、屠宰、加工制成一塊牛肉餅相比,在實驗室制造一塊人造牛肉餅,能節約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溫室氣體排放和46%的能源消耗。
工廠化農場養殖已嚴重摧殘動物成長
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等工業化國家開始工廠化養殖動物。在美國,有超過95%的肉類是來自工廠化農場,那里的環境,并不適合動物生長。
工廠化養殖的小雞不是在雞窩里孵化,而是通過孵化器孵化出來。在小雞能夠站立起來時,就會被分揀、打包送到巨大的飼養場里。
在這些動物監獄里,它們處在極其擁擠的環境中,甚至終生不見陽光,人類養殖者的最大目標就是然他們迅速達到屠宰重量。
殖者的最大目標就是讓它們迅速達到屠宰重量。
一般散養家雞的正常壽命為3-5年,但是養殖場的肉雞只能活35-49天。在如此短暫的生命周期里,它們必須長到大約2公斤,這是任何有機體都難以承受的殘酷的快速生長。
前德國獸醫主任 ??耍?/p>
這些雞長得如此快,但是它們的骨架長不了那么快。這些雞,還有火雞,最后只能趴在地上,因為它們的腿支撐不了增加的重量。
有些雞無法在這種不正常的生長速度下存活,它們的身體無法支撐它們走到飼料槽和水槽前;還有一些死于心血管疾病,它們的尸體便成了同類的飼料。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吃肉的時候并不了解的事實。
“人造肉”成本高昂:一斤人造牛肉約2400美元
動物福利、資源壓力、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種種因素催生出人造肉的發展。目前,各國已有多家公司致力于開發人造肉。今年1月,一家名為“孟菲斯肉類”的公司獲得了來自美國最大肉類供應商泰森食品公司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維珍航空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等人的投資。
但是,要讓人造肉真正進入人們的日常食譜,還得解決一個最大難題:居高不下的成本。
2013年波斯特教授造出的第一塊人造牛肉餅,成本高達32.5萬美元。如今,孟菲斯肉類公司制造的不到一斤的牛肉,成本仍高達 2400 美元。因為制造過程中使用動物血液制成的血清非常昂貴,一盎司魚血清就要850美元。
但波斯特教授表示,如果開始大規模生產他的人造牛肉餅,他可以將成本降低到每塊10美元左右,最快在2020年上市。孟菲斯肉類公司近日也宣布,其首批產品將在 2021 年之前正式上市。
“雙管齊下”確保“人造肉”達到最高標準
11月16日,美國農業部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就細胞培育肉類產品的商業化制定了規則框架。根據這一框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發揮其管理細胞培養技術和活生物系統的經驗,負責對人造肉制造過程涉及的細胞收集、儲存和培育等方面進行監管。而農業部則將主要監管食品的生產、質檢等工作。
目前在美國,只有符合以下兩項標準的物質,能夠用于人造肉的培育生產:
1、該物質的使用必須符合與食品添加劑相同的安全標準。
2、 該物質的安全性必須經由有資質的專家,基于公開的科學信息進行認定。
分析人士認為,新監管框架的確定,對人造肉早日上市是個利好消息,因為這會對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專業的指導,提升消費者對于人造肉類食品的安全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