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線關”興廢史

“這是共和國誕生以來,建設的首條經濟特區管理線。二線關的變遷史,也是一部深圳的進化史。它的建立,是為改革開放護航;它的拆除,是為深化改革開放鋪路。

如今,在網上搜索“二線關”,能找到不少網友制作的騎行攻略,這條曾經的邊防管理線,已經成為一條市民休閑游玩的觀光線。

責任編輯:姚憶江

編者按:

2018年1月15日,貫穿深圳特區建設史的“二線關”告別歷史舞臺,特區管理線是一條邊界管理線,36年來,邊防執勤從“武裝保衛”轉變為“管理服務”,反映出口岸從邊防重地到兩地服務樞紐的轉變,深圳從邊關到窗口的現代化轉型,也折射出軍隊為特區服務的一條政策演變之路,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這是一個頗有意義的觀察維度。

2015年6月5日,深圳,布吉關、南頭關正在拆除。圖為深圳布吉檢查站進關方向的早高峰車流。(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這是共和國誕生以來,建設的首條經濟特區管理線。二線關的變遷史,也是一部深圳的進化史。它的建立,是為改革開放護航;它的拆除,是為深化改革開放鋪路。

如今,在網上搜索“二線關”,能找到不少網友制作的騎行攻略,這條曾經的邊防管理線,已經成為一條市民休閑游玩的觀光線。

譚錄明的辦公桌上擺著他的一張軍裝照,照片上的背景,是一個已不再有的建筑物:布吉關。

布吉關消失在3年前,在那個燥熱的7月,幾臺炮機輪番作業、粉塵四起。灑水車不斷噴淋下,不到3天,存在了32年的布吉檢查站聯檢大樓被夷為平地,“下車過關查邊防證,沒證遣返樟木頭”的年代,也一去不復返。

如今,布吉關原址建起了公交樞紐,地鐵從頭頂穿過,旁邊的草埔木棉嶺社區是湖北“的哥村”,四千多名的哥駕駛著紅色捷達,連接著關內關外。深圳特區建立38年來,曾有36年被一道道物理阻隔割裂,這便是“二線關”。相當于兩個馬拉松長度的它,由用花崗巖石板鋪成的巡邏道、2.8米高的鐵絲網等組成,一網之隔,隔開關內關外。

曾經的關山難越,如今一路坦途。譚錄明見過新生,也見過告別;見過阻隔,也見過開放。曾任廣東邊防深圳經濟特區檢查站(以下簡稱“特檢站”)參謀長的他,親歷了“二線關”建關、守關、撤關的全過程。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201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廣東省,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旨在促進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發展”。這道存在了36年的“二線”,正式走入歷史。

為此,深圳人等了8年。

2010年7月,國務院批復深圳經濟特區擴大至全市,“二線”分隔特區內外的職能,成為過去時。2014年7月,深圳“特檢站”官兵被分流,“二線”名存實亡,只留下關口的建筑和車檢通道、安全島、崗亭等設施。2015年6月,16個關口綜合改善工程啟動,“二線關”從此在地圖上“消失”。如今,“特檢站”被拆除,邊防官兵的身影不再,昔日戒備森嚴、閑人勿近的巡邏道,成了市民休閑健步的綠道。

如今,物理意義上的“二線關”已除,思想上的“二線關”,以及關內關外的發展差距,依然一定程度存在。二線關的變遷史,也是一部深圳的進化史。它的建立,是為改革開放護航;如今,它的拆除,是為深化改革開放鋪路。

建關:史無前例的“二線”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到的這個圈,就是當年的“關內”。

在老百姓看來,“二線”的稱謂,來自于與深圳和香港的邊境線“一線”相呼應。譚錄明解釋道,“二線”其實是特區管理線和邊境管理線的合稱。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同意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經過中國海洋直升機公司的三次航測,確定了當時的特區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只占現在深圳面積的16%,特區管理線便修建在原特區與非特區之間。而原來在寶安與東莞、惠州交界處的邊境管理線,就此南移,與特區管理線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