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于全國觀眾平均每人每年觀看了28次電影 中國進口電影的“買斷”與“分賬”
這些電影帶來的觀影熱潮使高倉健等外國明星在中國家喻戶曉。
責任編輯:邢人儼
1993年2月,廣州街面上的電影廣告。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1978年,六百多部中外影片正被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復審小組”逐步解禁,包括蘇聯電影《母親》《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英國電影《霧都孤兒》《百萬英鎊》,意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同年,中國恢復了大規模的電影進口,當年從朝鮮、日本、羅馬尼亞和墨西哥進口了共20部電影,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電影《追捕》和《望鄉》的刪節版。這些電影帶來的觀影熱潮使高倉健等外國明星在中國家喻戶曉。
電影業的解禁以及進口電影的出現,使1978年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井噴”之年,那年,在中國發行的長片有433部,發行放映系統總收入達9億元,全國累計觀影231.4億人次。1979年,全國的觀影規模甚至增加到293.1億人次,相當于全國觀眾平均每人每年觀看了28次電影——超越了美國電影“黃金時代”的紀錄,當時全美人均觀影也不過23次左右。
從“批片”到“分賬片”,中影解困
彼時的進口電影,幾乎全由中方買斷中國放映版權,被稱為“批片”。中國當時唯一的買家是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今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每年進口影片的經費只有一百萬美元左右,購買一部電影的平均價格是兩三萬美元。用這些錢,中影公司買來了《勝利大逃亡》《第一滴血》等中小成本電影,以及《魂斷藍橋》《第三十九級臺階》等1930年代、1940年代的好萊塢老片。這些中小成本電影和幾十年前的好萊塢老片曾一度滿足了當時觀眾的需求,但在幾年后,這種熱情開始消退,中國觀眾渴望看到更新的外國電影,并自嘲是世界電影的“二等公民”。從1981年開始,中國電影票房和觀眾人數持續下滑。
1980年,中影進出口公司派代表團訪美,代表團成員向美國電影協會主席瓦倫蒂表達了進口美國影片的意愿。但瓦倫蒂表示,當時好萊塢八大公司(如今為五大)的影片不能以買斷方式發行,只能以分賬方式發行。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電影人斷然拒絕了這種方式,認為這無異于充當&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