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儀式中的文化交流

2016年8月,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前往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下屬的侗寨,準備就當地的社會結構、信仰風俗、文化變遷等主題,開展一系列田野調查。之所以惴惴不安,是因為長時間在四川、云南等地從事調查研究,盡管積累了一些經驗,卻從未踏足過該地區,也完全不通侗語。按照人類學專業的要求,調查者至少應在田野中生活十二個月以上,并且熟練掌握當地人的語言,而這些條件我都不具備。

責任編輯:陳斌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借鑒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研究者應關注觀念傳承、制度形成的動態過程,而非靜態結果

2016年8月,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前往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下屬的侗寨,準備就當地的社會結構、信仰風俗、文化變遷等主題,開展一系列田野調查。之所以惴惴不安,是因為長時間在四川、云南等地從事調查研究,盡管積累了一些經驗,卻從未踏足過該地區,也完全不通侗語。按照人類學專業的要求,調查者至少應在田野中生活十二個月以上,并且熟練掌握當地人的語言,而這些條件我都不具備。

所幸得益于幾位聯系人的幫助,我的工作進展相對順利。我很快就找到了幾位當地“寨老”(指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領袖),向他們請教我所關心的問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柴穎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