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長江學者的榮譽與責任

今年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20周年,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第一位長江學者,吳承學教授在這篇文章里坦陳了他對長江學者榮譽與責任的思考,特此刊布,以供參考。

責任編輯:劉小磊

吳承學教授(潘智彪/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今年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20周年,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第一位長江學者,吳承學教授在這篇文章里坦陳了他對長江學者榮譽與責任的思考,特此刊布,以供參考。 ——編者

在中文學科的長江學者中,我算是年長者。作為“文革”結束后恢復高考進入高校的最早一屆大學生,我們77級的同學多數已經退休,或者很快退休。而當下的長江學者與青年長江學者,年齡跨度則非常大,有50后、60后、70后,乃至80后。長江學者中,50后不算多,主要是六十年代的,青年長江學者則以七十年代為主體。我們50后學者,普遍在最該讀書時卻受到十年動亂影響,造成難以彌補的缺失,從小所受教育非但不完整,甚至許多是錯誤有害的?;叵脒@些,總是有難以言說的痛切。

60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應該開始做一些人生與研究上的總結與反思。這些年,我不斷在反思我們這一輩學者的特點與缺陷,希望年輕學者從中吸取教訓,比我們做得更好。于是就有一些回顧、總結與思考。其中,關于長江學者的榮譽與責任,是我思考得比較多的一個問題,也有一些感想和感觸、反思與愧疚。

長江學者,在形式上代表了我國高校文科人才方面的最高榮譽。我是在2006年被聘為長江學者的,那時長江學者數量還很少,而且我還是古代文學學科首位長江學者。說實話,能獲此殊榮,既感榮幸,也感僥幸。這絕不是客氣話。當時,文科長江學者的年齡限定在50歲以內。我當年申報時,剛好滿50歲,是最后的機會,而當時長江學者名額極為緊張,文學學科每年只有一個名額,全國文學學科的優秀學者那么多,我能夠在最后的申報期限內被聘為長江學者,的確是很僥幸的。

長江學者,固然是很高的學術榮譽,但并不等于就是最好的學者,而最好的學者也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