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走出椰殼碗的青蛙
怎樣走出這個椰殼碗,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人民應該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中國人聽聞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大名,多半是經由他那本經典之作《想象的共同體》;更專業一點的,可能還知道他跟中國頗有淵源:1936年8月,安德森出生在昆明,直到1941年夏天隨家人一起離開,他的幼年是在中國度過的。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了也可能有些沮喪)的是,和他那位堅決站在中國一邊、痛恨日本的母親不同,本尼迪克特十四五歲讀到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被它打動,“如醉如癡”,從此認定“日本比中國更有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一個青春期的叛逆少年立意和母親立異之故;不過,讀過安德森的自傳《椰殼碗外的人生》就會發現,他和日本的密切程度的確遠遠超過和中國的關系。最簡單的一點:這本書就是應日本出版商的約請而寫,最初也是以日文本的形式面世的。
使很多中國人對此現象有可能感到不適的原因顯而易見,無需多言。我只想指出,安德森一生堅持為受害者發聲,為此曾被印尼政府禁止入境27年;在菲律賓,他也和一批堅持革命理想的共產黨人待在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