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 有一說一的“哲學農民”
孫周興過去常說,尼采“太野”,還是喜歡海德格爾的沉穩,更合他的心性。但走出書齋,公共領域中的他,更像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有時候,他清晰地看見巨人的模樣;有時候,那形象加速度膨脹,看不真切,讓人無力抵抗。藝術和神秘,遂成最后的堡壘
責任編輯:周建平
別克致敬2018魅力人物|孫周興
歷時六年,30卷《海德格爾文集》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中文世界海德格爾研究終于有了完備的文獻積累,主編孫周興居功至偉。“孫譯海德格爾”獨樹一幟,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深刻影響中國知識界。而他并未止步于此,循著現象學的脈絡,轉向尼采研究,藝術哲學、技術哲學多點開花,探望未知的未來世紀。在象牙塔內,他用規則保障學術自由,用行動捍衛學術尊嚴,創造著這個時代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8年12月1日,孫周興(右)領取2018魅力人物獎項
孫周興過去常說,尼采“太野”,還是喜歡海德格爾的沉穩,更合他的心性。但走出書齋,公共領域中的他,更像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有時候,他清晰地看見巨人的模樣;有時候,那形象加速度膨脹,看不真切,讓人無力抵抗。藝術和神秘,遂成最后的堡壘
農民
同濟大學云通樓,最早是經管學院地盤。一個長方體連接一個圓柱體,法國人的設計,孫周興覺得蠻好。人文學院搬進來后,一眾師生最喜五樓露天中庭,一度興致勃勃說要在這兒種菜。十多年過去,菜是一天沒種,木柵欄隔起的方寸之地,落得雜草叢生,庭院荒蕪。倒也不失為野蠻生長的自然之風。
曾有好事網友指著大樓內部的旋轉結構,猜測“云通”有“平步青云”的意思。2006年同濟百年校慶那會兒,孫周興主持的校園建筑命名方案要是成了,赤峰路南校門這一側,就該是“陽明”對著“歌德”(人文學院對面中德學院)了。八年后有過一次重啟討論,到底還是不了了之,留下“彰顯大學之道,匯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初衷,擱在方案設計書開篇。
“農民”是個他常掛嘴邊的詞兒,自我解嘲調侃他人兩相宜。公開演講,不管是吐槽自己的紹興口音,還是看不慣別人的套路,都大可蓋上“農民”的戳記——在他來說,農民嘛,好壞都有,就是個“中性詞”。
“國人還是脫不了農民腔,現在不少人說西方完了,馬上輪到我們中國人了,只有儒家能救世界了。不能這樣想的?,F在文化現實依然是歐洲科學文明決定。正是因為他們的主導性,當代思想才說要尋找多樣性,在科技工業之外開辟新的思想可能性,因而關注東方。這個時代需要多元思想,我們也應該采取開放的姿態。”
孫周興是1960年代生人。紹興老家留給他的童年記憶,只有山村夜間的狗吠、不充足的口糧和墻上反復涂抹的標語。第一年沒考上中專,母親讓他去學泥水匠,已經拜了師,但他要求復讀一年,臨近高考胸前被毒蚊子咬了個包,嚴重到撐破后背,高燒不退,卻意外讓他超常發揮。數學三道大題不會,如有神助地寫下正確答案,中間毫無論證??挤肿阋匀翁舸髮W和專業,他填了浙大地質系。
1984年畢業,分配到山東礦業學院教書,對本專業興趣寥寥,日子也乏善可陳。昔日的校園詩社青年,連詩都寫不下去了。在圖書館翻看60年代舊雜志,偶然讀到北大熊偉先生翻譯的《論人道主義的信》,孫周興開始驚異于哲學的奧妙。這篇海德格爾寫給崇拜者的信,批判了薩特的存在主義學說,標志著海德格爾的思想轉向,其中已透露出其有關“遮蔽-解蔽”的存在本質的玄思。
也正是這篇文章,開啟了孫周興與熊先生的通信。孫周興發狠自學德語,考上浙大哲學碩士,畢業論文解讀海德格爾后期思想,熊先生只用了一句話評閱,表示“足供論文得以通過”,私下卻來信指出幾處十分細微、不易發現的錯訛。孫周興論文中提到一本海氏遺著,以為尚未整理出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