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外國人這么羨慕我電子支付,為何央行重提現金支付重要性?
我們都看過或者聽過這樣的報道:外國人對中國人“把手機當錢包”大感驚訝,紛紛在中國體驗不帶錢包信用卡的一天,大呼方便。
我們都看過或者聽過這樣的報道:外國人對中國人“把手機當錢包”大感驚訝,紛紛在中國體驗不帶錢包信用卡的一天,大呼方便。
好事者還會配上抒發強烈感情的標題:
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電子支付飛速發展,電子支付在城市中成為主流……
然而就在這個關口,央行出手了!
7到12月,中國人民銀行集中整治拒收現金的行為。根據最新報道,自央行開展整治拒收現金工作以來,迄今已處理拒收現金行為602起。
在電子支付已經是“正常操作”的今天,央行為什么要大張旗鼓整頓拒收現金?
三個原因非常重要:
第一,拒收現金違法!
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國境內的一切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有人分辯,微信支付寶轉賬,支付的照樣是“真金白銀”以人民幣為依托,拒絕現金不過是拒絕一種支付方式,并非拒收人民幣。
對于這種看法,《中國人民銀行法》說得很清楚,“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印制、發行”——既然是印制發行,自然是指現金?!度嗣駧殴芾項l例》更加直接:人民幣包括紙幣和硬幣。因此,無論以任何理由拒收現金,就是拒收人民幣,是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為。
如果拒收現金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后的人們對現金喪失了信心,人民幣將失去支付功能。要知道所有的支付方式都是建立在人民幣上的。
第二,拒收現金損害公平正義。
電子支付以極大的便利,改變了一代人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是極為了不起的成就。但也應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使用電子支付。
老年群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們,他們難以掌握開通電子銀行,綁定銀行卡,使用支付APP的復雜程序。
拒收現金,就是在他們面前關上了生活的門。
今年7月曾有一則新聞非常刺眼。黑龍江一位67歲的謝大爺在超市準備結賬,結果排了很長的隊被告知不能用現金。老人情緒激動地喊道:“我拿的是人民幣??!不是假幣!這是在是羞辱我老頭不會用微信嗎?”
技術發展應給帶來便利,而不是背道而馳。
電子支付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有別于現金支付的新途徑,卻絕不能取代現金支付。更何況身為消費者,我們有依法選擇支付方式的選擇權,拒收現金正是對這種權利的無理剝奪。在現代社會中,技術進步應當提供更多選擇的方式,讓所有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更好生活。
不能借技術實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是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
第三,拒收現金事關民生!
必須說明,央行的整頓行為是“中性”的。在整頓開始時,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媒體采訪中就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整頓不會對支付行為、業態發展、技術創新產生帶有偏向性的影響。
整頓絕不是打擊電子支付等其它支付手段的發展,行動的目的主要是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活權益。
半年來的整頓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從總體上看,整治焦點集中在政務和公共服務、水電煤繳費、新零售、交通類、餐飲業等領域,這些行業全都關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所需。
保障民生是所有國家機關共同的職責。
今年9月在江蘇無錫,當地的惠山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中發現,轄區23個地鐵站停止現金充值,只能電子支付。檢察院隨即下發司法建議,要求中國人民銀行無錫支行加強監督,督促恢復現金充值方式,保障各類群體的出行便利。
近年來,有些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快速發展,甚至亮出了“無現金城市”、“無現金社區”的口號。
但是,“無現金”僅指無需現金,而絕不該是不要現金。對于這些城市管理者來說,央行的整治活動也提了個醒:
發展各種支付手段是為了民生,保證所有人能夠暢通的使用現金也是為了民生。只有真正以人民為中心,做到規范和保障并舉,才有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
必須記住,在現代互聯網科技描繪出的美好生活愿景里,全體國民“一個都不能少”。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