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新駝鈴】15天,走過20年
沒有什么可以把人輕易打動,除了真實、真誠。
過去二十年,在被譽為“第二個中東”的中亞大漠戈壁深處,正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點亮了曾經只是地圖坐標的不毛之地,接續了綿延千年的絲路古道。
沒有什么可以把人輕易打動,除了真實、真誠。
15天,10000多公里,6000分鐘音頻,3300分鐘影像,3500張圖片,120萬字筆記。
這是我們探訪98個不同海齡石油人的記憶。
在天藍如洗的阿拉木圖,在寂寂小城阿克糾賓,在重兵防守的土烏邊境、在四十多度的布哈拉古城、在荒涼單調的卡拉庫姆沙漠,在波光粼粼的阿姆河畔……
有石油的地方,就有鮮艷的石油紅。
過去二十年,在被譽為“第二個中東”的中亞大漠戈壁深處,正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點亮了曾經只是地圖坐標的不毛之地,接續了綿延千年的絲路古道。
15天,“絲路新駝鈴”采訪組走進中國石油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創業地,一路走來,真實、真誠的力量一路瘋長。海外石油人很“苦”,但能吃苦,也會尋找生活的趣味;海外石油人很“man”,懂多國語言,曉國際規則,為事業自豪。
在哈薩克斯坦,我們看到中哈管道6號站的員工與令人膽寒的毒蛇為鄰,看到為保安全生產荷槍實彈層層防恐,看到石油人對獲得哈總統二級友誼勛章的珍視,看到中國人手把手教當地員工的耐心……
在烏茲別克斯坦,我們看到為了捍衛企業與國家利益,石油人合法合規,斗智斗勇,落實一項項稅費政策;看到半年未曾謀面,當二歲兒子脫口而出“叔叔”時,一名父親的愧疚;看到談及當年父親只能抱著電視,與錄像中的家人拍一張全家福時,一名“油二代”的釋懷……
在土庫曼斯坦,我們看到施工現場漫漫黃沙,為工人在四十多度高溫中包裹如粽地趕工期而心疼;看到堪比“地獄之門”的pir-5井燃燒現場,為中國石油百分百鉆井成功率而欽佩;看到土中天然氣管道零公里紀念碑,為廣東天然氣竟源于八千公里外的此地而驚訝;看到阿姆河也有肆虐一面,為當年孤軍深入沙漠腹地、河面冰封、浮橋沖斷、鐵路壓貨而揪心……
一路向西,我們發現,這種真實、真誠的力量,已經灑滿駝鈴古道。
中國駐烏茲別克大使孫立杰說,中石油是中烏能源合作的優秀代表和領頭羊。中國駐土庫曼大使孫煒東說,中石油為中資企業走進土庫曼斯坦開辟了道路,樹立了形象,起到了引領作用。
一路向西,我們發現,這種力量已讓絲路古道的人民聯系得更加緊密。
中國石油本土化用工給中亞三國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哈籍、烏籍、土庫曼籍員工與中方員工成為師徒和摯友,阿姆河公司甚至為當地培養了“李家班”,而現在這批“李姓”土籍員工均擔任重要崗位。
各類公益事業更讓當地受益,中國石油上繳稅費、修建鐵路、資助留學、贊助公益……盡企業公民之責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米干村水廠廠長自豪地說,他結婚就是用水廠的純凈水。
民心通了,一切更通。
過去二十年,無論進退維谷的崢嶸歲月,還是跨越發展的光輝年代,這真實、真誠的力量,一直不休不止,生根發芽,散發力量。未來,我們也會走近中東、亞太、美洲、非洲,走近更多“一帶一路”的海外石油人,將這真實、真誠的力量傳遞給更多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