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新駝鈴】那天,車翻滾了好幾次
“你要理解我的文化,我也尊重你的文化。融合,就是這種情況?!?/blockquote>
“你要理解我的文化,我也尊重你的文化。融合,就是這種情況。”
四五十個跟頭,要不得
2005年的春天,老舊的吉普車在公路上馳騁著,兩側是高大的草原,中石油采油部經理張寶瑞和其他兩位同事以及司機四人一同坐在車上,準備前往前線開始當天的工作。
突然,吉普車一下子翻到了草原上。張寶瑞四人驚恐萬分,因為草原上有電線樁,若撞上了性命堪憂。
翻滾時,吉普車像是在玩躲避游戲,總能避開電線樁,來回翻滾了大概四五十下。最后車雖然被壓扁了,但停下時輪胎著地,極為驚險的是,離電線樁不到一個指尖的距離。張寶瑞四人,因軟組織挫傷,在宿舍躺了半個月。
張寶瑞談起這次車禍時,還一直感嘆“非常幸運,真是太幸運了”。
前線無戰士,每個都是英雄
幸運的背后,是他們“面對艱苦環境不服輸,對工作的熱愛,對國家發展的忠誠”。
張寶瑞二十多年前畢業后分配到中石油工作以來, 24小時連軸轉的工作對他來說已是常態。張寶瑞團隊曾做一口新井投產,他們不僅白天需要到現場研究分析井的操作狀況、制定生產方案,晚上還要進行第二天操作的準備工作,例如原材料和配件的增減、設備的檢修等等。
面對這樣高壓力的工作狀態,張寶瑞說:“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我們石油人,或者說安全公司生產團隊,就是這么工作,沒有考慮自己。”
開發石油的工業區被中石油的許多工人稱之為“前線”。這里的前線可不是沖鋒陷陣的戰場,而是一身身汗水流淌在哈薩克斯坦石油工業區的科研、操作等人員工作的天地。
哈薩克斯坦是內陸國,干旱少雨,科研人員、操作人員不得不在嚴酷的野外環境中工作。除了自然條件,哈國的治安問題也為張寶瑞等人關注。“平時不單獨上街,只有周六周日的早晨十點,固定發一班車到商店門口進行采購,12點回到作業區。”半軍事化的管理并未給張寶瑞等人帶來困擾,反而使他們更加安全。
張寶瑞眼中的中石油是一個“團結進取、融合、敬業”的公司。“融合”是指一口口油井由中方和哈方的技術團隊共同協作完成。張寶瑞認為合作完成的第一點就是“雙方之間要相互認同,包括價值理念——你要理解我的文化,我也尊重你的文化。融合,就是這種情況。”
正是在這一群具有“鐵人般”意志的漢子的帶領下,中哈合作采油的事業才能不屈服于區區“吉普車的四五十個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