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新駝鈴】中哈貿易合作正加油爭氣
能源貿易占中哈兩國貿易的比重已達30%;哈薩克斯坦成為中國在 “一帶一路”沿線最大的投資目的地國。
能源貿易占中哈兩國貿易的比重已達30%;哈薩克斯坦成為中國在 “一帶一路”沿線最大的投資目的地國。
2017年是中哈開啟能源合作20周年。
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上月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公開表示, 目前能源貿易占中哈貿易的比重已達30%,中國企業在哈開采的原油占 哈全國總產量的25%,經管道向中國出口的原油超過1億噸,天然氣達 1830億立方米。
不僅如此,據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部長巴祖巴耶夫介紹,哈薩克斯 坦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可與中國的技術形成互補,兩國在新能源 方面的合作也前景廣闊。
截至目前,中國累計對哈投資近430億美元,哈薩克斯坦成為中國 在“一帶一路”沿線最大的投資目的地國。
從無到有油氣已是中國在哈投資主要領域
在阿拉木圖買1瓶1升的礦泉水要人民幣4元,而加1升成品油只需 要人民幣3元左右,價格僅為中國國內的一半,可見哈薩克斯坦地區油 氣資源之豐富。
根據哈薩克斯坦儲量委員會公布的數據,目前哈薩克斯坦石油可采儲量40億噸,天然氣可采儲量3萬億立方米,位居世界前列。其豐富 的油氣資源與中國巨大的能源消費市場互為補充,優勢非常明顯。
20世紀90年代,國家從能源的戰略高度,把目光瞄向中亞。自 1997年中國石油進入哈薩克斯坦之后,迅速打開了局面。
據中石油阿克糾賓油氣股份公司總經理王俊仁介紹,當年,中國 石油以3.2億美元并購了瀕臨破產、年產原油只有200多萬噸的哈薩克 斯坦阿克糾賓石油公司,被廣泛認為是中國油企進入中亞的第一步。
迄今,該公司已擁有5個油田、2個氣頂氣田和1個勘探區塊,年產油 氣量超千萬噸,集油氣田勘探開發、油氣處理與集輸、商品油與天然氣銷售、工程建設、油氣工業領域科學研究和后勤服務于一體。
目前 其原油產量排名哈國石油公司第五位,天然氣產量排名第三位,多次 被中哈兩國領導人贊譽為“中哈經貿合作的典范”。 繼阿克糾賓項目之后,中國石油又簽約了北布扎奇油田項目、PK 石油公司項目、曼格什套項目等6個項目。
記者查閱外交部相關資料發現,截至2015年底,在哈注冊的中資 企業就有2749家,在哈外資企業總數中居第三位,主要投資領域集中 在石油勘探開發、油氣管道建設和運營、加油站網絡經營等,為哈國 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
其中,中哈原油管道項目尤為引人注目。這條管道全長2833公 里,西起里海的阿特勞東至中國阿拉山口,是哈國第一條直接與國際 終端市場相連的管道,于2013年底具備每年向中國輸送2000萬噸原油 的輸油能力,目前已累計向中國輸油超過1億噸。
日中哈天然氣管道合資公司總經理鐘凡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橫貫中亞三國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已經建成A/B/C線,有1300公里穿越哈國境內,具備550億方/年的輸氣能力。另外,中國石油集團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還在2017年6月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奇姆肯特煉油廠現代化改造的協議》和《關于向中國出口哈薩克斯坦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
互利共贏“一帶一路”首倡之地與踐行之地
中石油是中國在哈投資最大企業,中石油哈薩克地區公司黨委書記趙穎介紹,在回顧中哈油氣合作歷程時,中石油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必須堅持互利共贏原則。
哈國作為能源資源國,希望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借助中國的開發技術和經驗完成能源開發;而我國則希望通過與哈國加強能源合作,進一步豐富能源供應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在中哈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雙方訴求不一致的情形,兼顧好雙方利益是合作中必須考慮的。
例如,哈南天然氣管道的建設,主要考慮是哈國南部缺少天然氣供應,因此在中亞天然氣管道經過哈薩克斯坦時,哈方要求建設中亞天然氣管道南線管道,以實現將天然氣輸往南部的缺少能源地區。
這條保障哈國南部居民用氣的民生工程2017年已全線貫通,哈近半數人口將告別無天然氣可用、只能燒煤的歷史。此外,仍有多余的5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進入中亞天然氣管道輸往中國,真正造福了兩國人民,對確保中哈兩國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再如,中亞管道哈薩克斯坦地區西北原油管道項目的建設。該 項目總經理郝云對南方日報記者介紹,西北管道建成投產后,原來 輸油的方向是從東向西,將哈國原油從里海送入歐洲管網,出口到歐 洲;2017年底將著手進行反輸改造,以后自西向東輸送原油。此舉主 要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哈國能源在西部,而煉廠在東部,改 造可保障煉廠供油;另一方面是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過中哈管道向 國內輸送。改造計劃將于2019年6月完成,一期改造完成后年產可達 600萬噸。
趙穎指出,在中哈能源合作的20年間,中石油不僅累計投資和 上繳稅費均超過400億美元,參股企業社會公益投資也達到了3.5億美 元,通過積極參與當地建設與公益活動,讓民眾分享合作的果實。
王俊仁介紹,生活在內陸草原馬背上的哈薩克民族沒有種植蔬菜 的傳統,加上干旱少雨,蔬菜短缺而昂貴。所以當阿克糾賓項目在當 地站穩腳跟后,力主投資287萬美元建設了一座哈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現 代化溫室蔬菜大棚,年產反季節蔬菜可達90噸,讓附近居民一年四季 都能吃上新鮮的蔬菜。
以能源合作為先導,資源豐富的哈薩克斯坦與市場龐大的中國正 逐漸成為息息相關、合作共贏、民心相通的利益共同體。
前景廣闊清潔能源+國際產能合作引人關注
作為兩國務實合作的戰略支點,中哈油氣合作扎實有效、穩健發展。展望未來,中哈在傳統油氣能源合作之外,清潔能源和國際產能合作同樣引人關注。
記者發現,在核電、水電等清潔能源領域,中哈雙方已經開展了令人矚目的合作。
以核電為例,2015年2月,中廣核的子公司中廣核鈾業公司與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成立核燃料組件廠合資公司,年設計產能200噸鈾,產品將全部用于中廣核的電站。2016年12月,組件廠項目已開工建設,目前設備采購和生產準備等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該廠將具有向哈薩克斯坦首座核電站供應核燃料的優先權。這一項目不僅 推動了哈薩克斯坦核燃料產業向上游的升級,也為中國帶來了至少2萬 噸金屬鈾的資源儲備。
在水電領域,2016年中國電建集團所屬水電工程顧問集團與哈薩 克斯坦巴丹莎公司簽署了中亞最大新能源項目巴丹莎風電一期合同。
此外,國際產能合作也是中哈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2017年6 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真理報》發表署名文章時指出,要將 產能合作打造成中哈合作新增長極,加快實施雙方已確定的早期收獲項目。
中哈兩國合作的亞洲鋼管廠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記者獲 悉,根據中哈兩國政府倡議,在阿拉木圖市注冊成立的亞洲鋼管有限 責任公司,注冊資本1億美元,由中亞銳思鋼管(天津)有限責任公 司出資50%,哈方Service Pipes Holding LLP和Dostar Drilling LLP,各 出資25%,已被列入中哈兩國政府產能合作項目清單。
“它是兩國產能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是哈薩克斯坦工業創新發 展戰略的具體落實,拓寬了哈中油氣合作的領域。”哈薩克斯坦國家 石油天然氣公司董事長門巴耶夫在項目開工投建儀式上這樣評價。
該項目于2016年分別獲得國家發改委和國家商務部批準。項目將 在2018年完工,屆時可年產10萬噸大口徑管材,也將成為中亞地區第 一個大口徑鋼管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