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敢作敢為,節是有所不為" | 朱自清誕辰120周年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長留。朱自清去世后,門生故舊、親朋好友、學界耆宿,以至蒙其著述恩澤的普通讀者,都紛紛撰文悼念,由此形成影響一時的文化事件。此后每逢周年都有追悼、憶念浪潮,回聲余響持續至今

責任編輯:楊子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長留。朱自清去世后,門生故舊、親朋好友、學界耆宿,以至蒙其著述恩澤的普通讀者,都紛紛撰文悼念,由此形成影響一時的文化事件。此后每逢周年都有追悼、憶念浪潮,回聲余響持續至今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

——《匆匆》

1948年8月12日,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教育家朱自清在北平病逝,迄今整整70年。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長留。朱自清去世后,門生故舊、親朋好友、學界耆宿,以至蒙其著述恩澤的普通讀者,都紛紛撰文悼念,由此形成影響一時的文化事件。此后每逢周年都有追悼、憶念浪潮,回聲余響持續至今。

2018年恰逢朱自清誕辰120周年,從揚州朱自清故居到北京清華大學,甚至海峽對岸的寶島臺灣,各地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同樣談古論今,陳獨秀獨斷,胡適之寬容,聞一多決絕,朱自清通達。”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在近日發表的紀念文《于秋水長天處尋味》中評價朱自清,說他“猶如一泓平靜的秋水,清澈、寧靜、澄明”。

“在當時作家中,有的從舊壘中來,往往有陳腐氣;有的從外國來,往往有太多的洋氣,尤其是往往帶來了西歐中世紀末的頹廢氣息。朱自清先生則不然,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李廣田)

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淡遠,自成風格。他用字洗練,行文細膩,情感真摯,作品有著“斯文通骨肉”的親切感,“讀下去真像與他面對面坐著,聽他親親切切地談話。”(葉圣陶)。

白話文能出口成誦者不多,但凡念過朱自清散文的讀者,總可默誦幾句,他的《背影》、《匆匆》、《綠》、《荷塘月色》等名篇皆屬文情并茂之作,選入課本,流傳至今。

朱自清字佩弦,取自《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弦,繃緊,性剛勁。雖然朱自清性格溫和內斂,但他的一生與其所處時代卻有一種劇烈的張力,他有獨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憂國難的愛國之情。

朱自清筆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國的血雨腥風和戰爭硝煙,除了散文大家,他也是民國知識分子的良心,見證了時代的病癥??箲疖娕d是朱自清人生的轉折點,他的生活、治學都烙上了戰火的印記。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出淤泥而不染。人們追念朱自清,也是在尊崇他的這種風骨。他有文人的才華,但無半點文人的陋習,實實在在做學問;他教書非常認真,對待學生慈和,不像有些教授,以才名自矜,或有種古怪脾氣。他的潔身自好與嚴于律己,令后人景仰。“他的逝去……是苦難的中國失去了一個最有良心的好人和學者。”(鄭振鐸)

“平生六男女,晝夜別情牽(朱自清詩《憶諸兒》)。”朱自清走后留下四兒三女。當時,長子朱邁先在軍隊中服務,次子朱閏生在《中央日報》工作,留在揚州的三女朱效武小學畢業后因家境困難無力升學,朱喬森和朱思俞尚在念中學,大女朱采芷大學畢業出嫁了,小女朱蓉雋尚在念小學。

朱自清和葉圣陶、夏丏尊合稱“三大國文教育專家”,他將大半生獻給教育,但他眾多子女中,只有長女朱采芷和幼子朱思俞、幼女朱蓉雋讀過大學,其余都沒有機會,長子同次子中學畢業后就各自負起生活的擔子,因此朱自清在給子女的信件中,常表示歉意。

朱喬森曾撰文悼念其父:“他從幼年到壯年,又到老年,一直承受著家庭給他的痛苦,以長子身份負起沉重的擔子,供養兄弟,而現在卻又要養活我們一家。他這樣忙忙碌碌地過了一生,卻又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1921年12月31日,歡送俞平伯赴美國考察時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葉圣陶、徐昂若

長向文壇瞻背影

揚州,古運河畔,文昌閣旁,青石鋪就的皮市街上有兩家雅趣小書店,沿對面小巷往深處走,蜿蜒曲折幾步路,便到了朱自清故居(安樂巷27號)。

四方小院,青磚黛瓦,清清明明。11月22日這一天是朱自清誕辰120周年,空中飄著蒙蒙細雨,滴落在古舊的院墻上,生出幾分蒼涼。

朱自清一生清貧短暫,僅活了“匆匆”50個年頭,他大半時間在外奔波勞碌,但總稱“我是揚州人”,曾以此著文,抒發對故鄉的深情——“我家跟揚州的關系,大概夠得上古人說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

朱自清的舊居不大,一進院子,幾間廂房,屋內陳設簡單,甚至有些簡陋。每間廂房除了墻上掛著的舊照,便是褪了色的老式家具。

“這種凄清正是當年他病逝前后朱家生活的寫照。”

朱自清嫡孫朱小濤,現任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閏兒”便是其父朱閏生。帶領本刊記者參觀舊居時,朱小濤頗為感慨。

2008年,朱自清之子朱閏生(左) 和嫡孫朱小濤(右)向朱自清塑像獻花籃

舊居別院小屋內有張稍微像樣的桌子,案上有一只筆筒、一個筆架和一支毛筆。

“那是祖父用過的一支毛筆,雖不是什么上品,卻勾勒著他最初的人生。”

在一塊素樸的“朱自清家世簡表”前,朱小濤說起了祖父和朱家的往事。

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祖上本姓余。朱自清高祖余月笙在揚州為官時因醉酒不慎墜樓身亡,他夫人跳樓殉夫,留下一子余子擎,由紹興同鄉朱氏收養,由此改姓朱,朱子擎后娶蘇北漣水灌南縣花園莊首富喬氏為妻,得子取名朱則余(大意為不忘本姓),這便是朱自清的祖父。

朱則余為人謹慎,出任海州(江蘇東??h)承審官(地方法院院長)十余年,積累頗為可觀,至1898年朱自清出生時,朱家亦算得家境殷實、衣食無憂。

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字小坡,八歲即能記賬,被鄉鄰稱為“神童”,早年曾在江西任鹽務官,后任徐州煙酒公賣局長,但后來仕途不順,長期賦閑,晚年貧困潦倒,脾氣暴躁。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揚州鎮守使徐寶山趁機組建“軍政府”,借“革”滿清舊吏的“命”敲詐勒索。徐寶山以逮捕和殺頭要挾,到朱家“索餉”。驚懼交加之下,朱家掏空了積蓄,還賠上了朱則余的性命,自此家道中落。

朱鴻鈞娶妻周氏,生有五男一女,其中長子、次子相繼夭亡,僅留下四兄妹:朱自清、朱物華、朱國華、朱玉華。朱鴻鈞對兒子期望很高,朱自清原名“自華”,父親取意“腹有詩書氣自華”,希冀兒子長大后能詩書傳家。

客廳正前方掛有康有為手書對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可見朱鴻鈞對后輩寄予厚望,盡管家道中落,他還是供朱自清讀最好的私塾。

朱小濤比劃道:“晚飯后,小坡公就讓我祖父站在餐桌旁,照例拿出先生批改過的作文本,搖頭晃腦低吟起來,邊讀邊看,看到作文本上先生的飛圈多,后面有好評,就大加贊賞,把餐桌上的花生米或豆腐干拿給我祖父,以示獎勵。但若看到這個作文沒有飛圈,或是后面有差評,他就會發脾氣,大聲呵斥,甚至把作文揉成一團給扔了。”

在父親近乎嚴酷的教育下,朱自清15歲考入揚州第八中學,級任老師李芳謨后來回憶:“他(朱自清)的個子不高,圓圓的臉長得很結實,不茍言笑,不曾缺過課,他在那時喜看說部書,便自命為文學家。畢業后校中給予品學兼優狀,其時另有一位同學表示不滿,怨校方獎狀給朱不及己也。這位同學各科成績均好,惟英華外發,與朱之渾厚不同耳。”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這年寒假,他回到揚州,遵父母之命迎娶揚州名醫武威三之女武鐘謙。結婚滿月后20天,朱自清動身北上求學。

關于改名之事,朱自清侄女朱韻(朱國華之女)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特意強調,他改名“自清”,并非要與父親撇清關系。“大伯父暑假回到揚州,看到父親已賦閑,家里經濟情況急轉直下,他思忖著如果按部就班讀書會有問題。當時北大規定,新生要念完兩年預科方得報考本科,最少六年才能畢業。所以,他改名‘自清’,投考北京大學本科??紙錾?,有個監考人員認識我大伯父,便遠遠舉手示意另一位監考。那位監考看錯了手勢,查驗坐在我大伯父前排的一位考生,結果人家預科已修滿,證件也齊全,頓時,一陣騷動。為保持考場秩序,監考便不再追究,于是大伯父得以提前一年順利考入北大本科哲學系,也從此由‘朱自華’改名為‘朱自清’。”

(建議點擊下載大圖查閱)

1917年冬,朱自清祖母病逝,因姨太間紛爭,在徐州任官的朱鴻鈞也丟了工作,回到揚州,他設法典當了些家產,又借了筆高利貸才勉強辦完喪事?;丶冶紗实闹熳郧逡姷綕M院狼藉,景況凄涼,廳上只剩下幾幅字畫和一張竹簾,原來擺在案上的巨大古鐘、朱紅膽瓶、碧玉如意及掛在壁上的鄭板橋手跡等都已送進了當鋪。面對年邁的父母及尚未成年的弟妹,朱自清心情沉重,暗下決心盡早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

料理完祖母喪事,朱自清要趕回北京,朱鴻鈞則要前往南京謀事,父子倆在南京浦口火車站作別,朱自清在車廂放好行李,這時父親忽然看到對面月臺上有小商販在賣橘子,于是蹣跚地穿過鐵道,由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