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新駝鈴】他收了3.5萬車皮“快遞”
僅一期地面工程建設,張思宇就接收了一萬多車皮的“快遞”,物資動遷量相當于當地火車站15年累計卸貨量的總和。
土庫曼斯坦,中石油阿姆河公司一處鉆井平臺。工地外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荒漠。
僅一期地面工程建設,張思宇就接收了一萬多車皮的“快遞”,物資動遷量相當于當地火車站15年累計卸貨量的總和。
收一萬多車皮“快遞”,是誰都會驚訝到半天合不攏嘴。
張思宇就這么干了。作為供應部經理,他主要負責“收快遞”。阿姆河天然氣項目啟動建設時,土庫曼斯坦當地什么都沒有,大到鉆機、發動機,小到生活用品都要從國外進口。僅阿姆河天然氣項目一期地面工程建設,張思宇就接收了一萬多車皮的“快遞”,物資動遷量相當于當地火車站15年累計卸貨量的總和。
阿姆河右岸地區僅有法拉普和阿姆達利亞兩個火車站,火車站容量有限,張思宇不得不派人專門在火車站守著。一旦公司的“快遞”來了,要讓吊車來卸貨,然后用汽車拉到工地上。
當地有幾次因為當地商檢清關慢,導致卸貨不及時,土庫曼斯坦原本薄弱的鐵路系統在這次考驗中幾近癱瘓。為此,土庫曼斯坦鐵道部曾專門給中國鐵道部發公函,要求貨物卸載完之前禁止再往土庫曼斯坦運送物資。
讓張思宇頭疼的不只是貨量大,還有清關時遇到的“攔路虎”。
土方對資料要求高,審查較嚴,資料需要完全翻譯成土語。此外,當地標準和中國標準還不一樣,所以很多材料如潤滑油、鋼材、電纜、電器、電炮等土方都要抽樣檢測,證明質量是達標的,有時候當地檢測不了的,還要拿到首都阿什哈巴德去檢測,前后要花將近一周時間,最夸張的是連毛巾、手套也要做檢測。
張思宇算了一筆賬,項目啟動10年來,他接收了大概3.5萬個車皮的物資,平均每車皮按35噸來算的話,規模已達到超百萬噸。
超百萬噸的物資加上長年累月、不知疲倦的付出,在這塊渺無人煙的沙漠上建起了營地綠洲,矗立起了百余個氣井以及兩座現代化的天然氣處理廠,最終將天然氣源源不斷地送往中國,送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