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落地記 黃河之水何以天上調來

從項目醞釀開始,“天河工程”團隊便不斷與多家機構建立聯系,有著復雜的“朋友圈”。該項目并非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初始階段,已有一部分設備實體落地,并可能涉及一個大規模人工增雨計劃。

責任編輯:汪韜

2016年11月,“天河工程”專用WR-KuKa型雙頻段云雨監測雷達在青海大學調試后,通過青海大學及青海省財政廳驗收。(青海大學新聞網截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從項目醞釀開始,“天河工程”團隊便不斷與多家機構建立聯系,有著復雜的“朋友圈”。該項目并非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初始階段,已有一部分設備實體落地,并可能涉及一個大規模人工增雨計劃。

項目發起人王光謙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官網發表的最新個人回應中,似乎意識到空中跨流域調水的困難。他的回應再未提到 “誘導”“空中調水”等詞匯。

像游戲里的超級武器“天氣控制機”一樣,一項名為“天河工程”的科研項目旨在構建南水北調“空中走廊”,將三江源長江流域的豐富降水從天上搬運到黃河流域,以解北方缺水之困。

但項目公布以來,爭議不斷。2018年11月5日,在“2020年完成‘天河一號’衛星首批雙星發射”的消息公布后,多名學者更是實名質疑,認為該項目基本不具技術可行性,并且氣象專家集體缺席前期論證。

“天河工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王光謙領銜,清華大學與青海大學組成聯合科研團隊,還被列入青海省的“十三五”規劃。面對可行性、論證過程等疑點,除王光謙以個人身份在中國網、青海大學官網、清華大學水利工程學院官網給予公開答復外,其他相關單位均未作回應。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天河工程”的時間脈絡發現,從項目醞釀開始,“天河工程”團隊便不斷與多家機構建立聯系,有著復雜的“朋友圈”。該項目并非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初始階段,已有一部分設備實體落地,并可能涉及一個大規模人工增雨計劃。

輿論發酵后,一度高調宣傳的“天河工程”團隊變得沉默。在“天河工程”的“朋友圈”里,曾經提到的合作方也在澄清關系或同樣沉默。

三處地面控制站基地

早在2013年到青海工作時,王光謙發現青海的云和北京的云不一樣。“青海的云壓著我的頭,我感覺,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是連著的。”他由此想到了“天河動力”學理論,也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此后,想法變成了論文和工程計劃。2016年,王光謙等在《中國科學》發表的《天空河流:發現、概念及其科學問題》論文稱,在三江源區域內“通過人工干預天氣改變自然降水時空分布相對簡單易行,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進行空間調水,形成新的跨流域調水模式”。

然而,這一計劃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最近一次源于“天河工程”最新消息。

據新華社報道,“天河工程”用于探測空中水資源的衛星及火箭的研制已經開啟,研制擔綱方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又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