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正街走到光谷 ——“大武漢”復興記
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是由不同區塊合力推動的。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5年9月23日,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多福路上,來自湖北省內各地的許多老板娘,忙完白天的生意后,各自扎堆跳起了廣場舞。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是由不同區塊合力推動的。
40年來,中國的城市經濟高速增長、城市治理體系日趨完善;縣域經濟作為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單元,成為促進國民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石;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國企改革一步步進入深水區。
不斷推進的城市改革、縣域改革、企業改革,從多個維度為觀察40年改革開放史提供了不同的樣本。
觀一域而知全局?!赌戏街苣吠瞥?ldquo;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專題報道,聚焦有代表性的地區和企業,解碼他們的改革得失。
改革開放浪潮下,武漢一度失去方向。2003年,時任武漢市市長李憲生在兩會期間,對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連問了三個“武漢在哪里”。
“大學校長、科技廳廳長成為省委常委,這在今天是很難想象的,可想而知,湖北、武漢對于科技是有多么重視。”葉青說。
后來的事實證明,光電子產業并未如預期成為21世紀最大產業之一,押寶光電子產業的光谷,在一定程度上錯過了互聯網風潮。
除了上海,武漢是另一個在地名前坦然加一個“大”字的城市。整個近代史,武漢處于中國政治、經濟的核心,“大武漢”之名被廣泛接受。
1949年之后,武漢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重鎮,直到1986年,其工農業總產值還高于廣州。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沿海城市迎頭趕上,武漢一度失去了方向。2003年,時任武漢市市長李憲生在全國兩會期間,對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連問了三個“武漢在哪里”。
“不服周”這句口頭禪已在武漢流傳了兩千多年,意思是不服氣、不認輸。“敢為天下先”“復興大武漢”的標語,在公交車、出租車、天橋上,隨處可見。
過去幾十年,本地作家將武漢的小市民文化、碼頭文化刻畫得入木三分。
2011年,武漢作家池莉在小說《她的城》里這樣描寫早年的漢正街:“絕望而敏感的勞改釋放犯等社會閑雜人等在這里嗅到改革開放氣息甩開膀子大干,因此這里最是五花八門魚龍混雜,針尖大小的生意也只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
1970年代,武漢的改革開放就在這魚龍混雜中萌芽起步。
如今在漢口的一些老里弄里,也還能看到穿著講究的半老徐娘倚靠門框,一邊嗑瓜子,一邊隨著收音機傳來的老歌挑動著腳尖。但一切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光谷、東湖綠道,大都市文化正越來越濃了。”原湖北省人大常委、武漢大學區域經濟學教授伍新木說。在他看來,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被賦予新的意義。
“很遺憾,漢正街沒成為義烏”
漢正街,即漢口的正街,是一條有著悠久歷史的商業街,明末清初,女詩人吳琪曾用“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來形容它的熱鬧。
歷史上,漢正街附近街巷的命名多與商業行幫、商品有關,以至于“街名一半店名呼”。比如,藥幫巷、磚瓦巷、板子巷、淮鹽巷、茶葉巷、茯苓巷,還有一些街巷以居住者的籍貫取名,如寶慶正街、黃陂街、徽州巷、廣東巷等。
這些都代表了漢正街舊時濃厚的商業氛圍。
還是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