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邊角料”有了新對標

2005年到2018年,張家港市連續13年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前三甲。

責任編輯: 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張家港市區暨陽湖畔一景。(龐瑞和/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秦振華上任之后,公開提出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市建設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這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因為常熟的工業是江蘇省老大,吳江的外貿是全國十連冠,昆山的城市建設也是全國先進。

2005年到2018年,張家港市連續13年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前三甲。

“目前來看,鋼鐵業所帶來的環保問題依然是張家港市發展的心頭病痛。未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張家港的當務之急。”

張家港曾被形容為是蘇州的“邊角料”。這一方面指地理位置——張家港的前身是1962年方才設立的沙州縣,系由常熟和江陰劃出部分公社合并而成;另一方面是指經濟地位——在蘇州下屬的六個縣市當中,張家港長期倒數第一,一度有“蘇南的蘇北”之稱。

但張家港沒有自甘落后,最終成功逆襲。改革開放40年來,張家港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高達18.7%,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數9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做的一項調查,張家港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造了近千分之四的GDP和千分之一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其人均GDP達到3.07萬美元,超過韓國和臺灣地區,居民生活水平達到世界富裕國家程度。

除了經濟上的快速增長,張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設成就也曾聞名全國,是全國唯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縣級市。

研究者將張家港的成就歸功于“張家港精神”: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在張家港精神的主要開拓者、原市委書記秦振華看來,張家港精神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產物,它是在實踐的熔爐中鍛煉、在風險中形成的,且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至今仍沒有過時。

秦振華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現在又到了一個重大抉擇時刻,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很有必要。

候機時開常委會

1992年1月7日,基層干部出身的秦振華于走馬上任張家港市委書記時,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正處在十字路口,關于“姓資姓社”的爭論仍然激烈,改革的方向尚未有定論。

秦振華當時并不知道,他上任10天后,鄧小平即開始到南方視察,開始了一段對中國未來影響深遠的旅程。

據張家港市委辦公室原主任顧棟才回憶,張家港拿到鄧小平講話材料的當晚9點多,他們就把材料拿給了秦振華,他一看,說了一句“現在行了”。

第二天早晨,張家港原來準備召開的一個經濟工作會議,臨時改為“對外開放經濟工作會議”,“在會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