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這一年
“所謂的軍民融合,就是讓‘軍’有了更多的供應商,讓‘民’有了更高的技術水平?!?/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亮相于珠海航展的彩虹5號無人機。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2015年3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軍轉民”與 “民參軍”,是軍與民兩大領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共同體。 軍民融合對于中國發展意義在于:通過軍民深度融合,盤活存量資產,吸引各種渠道資源,由原來的“輸血”轉為“造血”,加快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實現軍民兩部門合作共贏。這一點上,廣東無疑具有樣本意義。
“所謂的軍民融合,就是讓‘軍’有了更多的供應商,讓‘民’有了更高的技術水平。”
面前還是熟悉的軍旗,身上卻已不再是那一身松枝綠。脫下心愛的軍裝、換上新亮相的“孔雀藍”制服,有著四十年軍齡的曾立大校頗為感慨。
曾立是國防科技大學教授,2018年12月12日,在該校首批現役干部轉改文職人員和原社會招聘文職人員宣誓儀式上,他和戰友們面對軍旗,高舉右手宣誓。從此,他不再是現役軍官,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身份,繼續為中國軍隊服務。
56歲的曾立,曾在1988年轉改為文職干部,當時,他也是首批現役軍官改任文職干部。那一年,解放軍恢復了取消23年的軍銜制度。同時,還實行了文職干部制度。解放軍歷史上首次出現十多萬名文職干部,他們保留軍籍,工資水平與現役軍官相同,但不授予軍銜,不發放軍服。
于是,那幾年,在軍校里出現一種現象,“臺上是不穿軍裝的教員,臺下是穿軍裝的學員,這樣顯得教員不夠莊嚴”,紅師教育創始人范進忠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那幾年他在原軍事教育學院任教。范進忠說,1992年下發的《軍隊文職干部條例》,給十多萬名文職干部發放與現役軍官相同的制式軍裝、佩戴文職干部肩章、領花,才解決了這一尷尬問題。
隨后,曾立轉改為專業技術軍官,他的軍銜也一路攀升,直到校官的最高級別——大校。2018年,是中國軍隊現役干部轉改文職人員的開局之年,曾立主動遞交了轉改申請書。國防科大首批入職的436名文職人員中,有115名是由現役軍人轉改而來。
根據退役軍人事務部相關文件,2018年,中國軍隊將安排82358名干部轉業地方工作,其中安排4567名現役干部轉改文職人員,包括轉改師職2人,轉改團職106人,轉改技術1236人,曾立就屬于這1236人之一。
“軍隊文職人員制度,是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在軍事人力資源領域的重要實現形式。”身為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與軍民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軍民融合改革是曾立常年研究的本行,如今,改革改到了自己頭上。
在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浪潮沖刷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