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關村,半部改革史

“中關村第一村民”紀世瀛:“要說改革開放的歷史,離不開兩個村,一個是小崗村,另一個就是中關村?!?/blockquote>

責任編輯:錢昊平助理編輯 溫翠玲

短短220米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寸土寸金。(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

“中關村第一村民”紀世瀛:“要說改革開放的歷史,離不開兩個村,一個是小崗村,另一個就是中關村。”

目前,中關村地區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活躍在中關村的天使創投機構數量達九百余家,占全國的40%。

短短220米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寸土寸金。2018年9月,這里悄悄開了一間創業博物館,完全不掙錢。

當參觀者站在博物館門口時,會腳踩中國第一代民營科技企業“四通公司”的基石,頭頂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的商標。博物館大門的左半邊門板被漆成淺黃色,右半邊門板是朱紅色,分別仿照了金山公司和聯想公司初創時的大門樣式。

這4個民營科技企業中的標桿都誕生于北京中關村,近40年的中關村創業史上,它們各有一席之地。

“創業者都是‘瘋子’!”博物館的“85后”義工李文會笑著搖搖頭。2018年11月25日,李文會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從與中關村知名創業者蘇菂見過一次面,她立馬辭去穩定的工作,飛越大半個中國,來幫蘇菂籌備這間博物館:“我被‘瘋子’感染了。”

籌備的半年里,李文會常常徹夜難眠——史玉柱、求伯君、王緝志、倪光南等人的創業史把她看失眠了。置身中關村,想著這些人創業的身影都曾活躍于此,睡不著的李文會有了領悟:“難怪有句話,‘一座中關村,半部改革史’。”

倉庫里誕生的服務部

“要說改革開放的歷史,離不開兩個村,一個是小崗村,另一個就是中關村。”76歲的紀世瀛,電話里聲音中氣十足,他的微信昵稱叫“村民”,原因顯而易見:“大家封我為‘中關村第一村民’嘛。”

2018年11月中旬,北京剛開始供暖,“中關村第一村民”已經跑去海南過冬了:“別看我現在怕冷,當年真是熱血青年!”

1980年深秋的一天,中關村88號樓悶得透不過氣。這是中科院的宿舍樓,當時中科院物理所一室最年輕的工程師紀世瀛就住在一樓西頭的103號房間,屋里除了床,沒有任何可坐的地方。

晚上七八點,一位比紀世瀛大8歲的科學家突然闖進103號房間,沒頭沒腦地問道:“老紀,你愿不愿和我一塊搞個新試驗?”

來者是物理所一室主任陳春先。兩年前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宣告了“科學的春天”到來,陳春先在會上被授予全國科技一等獎,和陳景潤等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