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扶貧新機制 碧桂園“4+x”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民亦勞止,汔于小康。”21年來,碧桂園集團一直奔跑在扶貧公益路上。在黨中央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總攻令號召下,碧桂園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行動,依托“4+X”系統性精準扶貧戰略,在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及各個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助力全國9省14縣4727個村3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創新紅色“基因” 黨旗飄在一線
“砂土路變成了水泥路,貧困戶拆舊建新的樓房已拔地而起!”說起家鄉的新變化,連樟村村民都十分興奮。原來,在碧桂園駐村扶貧小組“黨建扶貧”理念引領下,這個廣東省英德市連江口鎮唯一的省定相對貧困村正舊貌換新顏。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支部巧借精準扶貧和‘兩學一做’強大動力,激發起村民主動為家鄉奉獻的動力,‘等靠要’的思想不存在了。”甜塘村村小組長、黨員陸志堅告訴記者。作為老黨員、老干部,他帶頭無償拆除自家十多間雜物房和豬雞舍,主動幫助村民協調困難問題,以實際行動推進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老黨員的行動感染了身邊人,大家積極參與,與碧桂園扶貧小組一道改善村容村貌,先后開展了鄉村道路硬底化、排水排污、籃球場及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村容村貌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今年9月,村黨總支被評為英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子榮獲了“中國最美村鎮鄉風文明獎”。
“面子”好,“里子”要更好。碧桂園出資建設80畝高標準農田,設立5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麻竹筍、玉米種植等特色項目發展。同時,碧桂園還開辦了首個新時代鄉村振興學習中心,聘請華南農業大學專家手把手教村民致富。堅持將支部建在扶貧項目上,碧桂園已在14個縣全部成立一線扶貧黨支部,用黨建扶起貧困村脫貧攻堅的志氣。
創造致富“血液” 產業先行一步
鄉村振興的基礎,在于產業興旺。多年的探索,讓碧桂園在產業扶貧上先行一步,積累起苗木種植循環致富、“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產業扶貧、“三個一”扶持(建立一批扶貧創業工廠,設立一個扶貧基金,幫扶一批青年致富帶頭人)等經典產業扶貧經驗,激活農村經濟動力。例如,“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苗木扶貧模式,在廣東省英德市樹山村取得了成功,已復制到許多同類地區,成為全國產業扶貧領域的一道圭臬。
在河南省虞城縣張莊村,短短幾個月時間,村民王貴中的生活已完全換了一個狀態。“以前除了農忙時照看自家2畝莊稼就沒事可做,一年到頭看天吃飯。而如今,我成了碧桂園張莊村苗木基地的一名工人,每月有兩三千元收入。”王貴中喜滋滋地說,自家院子里閑置空地也種上了碧桂園扶貧小組免費送來的芍藥等花草,一年也有兩千左右的額外收入。
像王貴中這樣“產業升級”的農民還有很多。目前,張莊村苗木基地已達200畝,栽種金葉女貞16000株、紅王子錦帶11000株、黃金槐200株,基地已累計用工1000余人次,發放工資10萬余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造血”模式不斷推廣,斬斷農村貧困的根源。
創育年輕“大腦” 春風化雨扶智
“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碧桂園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扶貧理念,將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設立愛心助學基金,創立國華紀念中學、碧桂園職業學院,實施星空計劃、晨曦計劃,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通過“授人以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4年前,國內首家全免費職院——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迎來了首批300余名學生。來自廣東潮州的陳小佳家境貧寒,這次求學重新點燃了他的人生希望:“是學院給了我們這些上不起學的孩子一個機會。”在這里,小佳和同學們的學費、教材費、食宿費全免,服裝費、床上用品費和探親路費等學校也全包了,極大地減輕了農村學子的家庭負擔。
4年過去,陳小佳和同學們畢業了,得益于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同學們就業率達100%,都到企業基層管理和技術崗位上工作,其中31人畢業就月薪過萬,真正實現了全家脫貧。到2020年,碧桂園將幫助1萬名貧困戶大中專學生找工作,扶持1萬名青年致富帶頭人扎根農村創業,在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中資助1萬名學生完成學業。實現這個目標并不遙遠。
創領行業“骨干” 就業改變命運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精準扶貧,精在授人以技,準在有業可依。除了大規模的產業扶貧,碧桂園針對貧困村不同特點,瞄準市場需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術培訓,先后在廣東、廣西各地進行了叉車、電工技術、財務會計、家政育嬰等多種免費技能培訓,將職業教育的課堂搬到村子里,讓村民在家門口“一技傍身”。
51歲的廖休蓮是清遠佛岡縣水頭鎮人,曾家境困難。碧桂園以水頭鎮為試點,開展“全民技能培訓”扶貧項目,廖休蓮成為培訓中的一員,接受家政育嬰培訓。如今的她在廣州從事月嫂工作,每月工資過萬,不僅給兒子買了一輛車,還在佛岡購買了一套百余平米的洋房,徹底告別了貧困日子。碧桂園聯動各級政府,啟動了9省14縣的統一招聘行動,共有4.6萬多名農村勞動力參加碧桂園所組織的技能培訓,近1.8萬人實現了推薦就業,平均收入提高20%,許多村民月收入超萬元。
在碧桂園的幫扶下,“廖休蓮們”正走在脫貧致富的路上。
此外,碧桂園還實施“尋找一批青年致富帶頭人、尋找一批老村長、尋找一批深度貧困人口”的“三個尋找”計劃;挖掘結對幫扶村“四色”資源(特色、古色、紅色、綠色),讓農民能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創建“四庫”(產業資源庫、就業崗位庫、專家智庫、貧困戶動態數據庫)跟蹤貧困戶,幫助永續脫貧,等等。“4+X”扶貧模式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接地氣。正如碧桂園創始人所說:“我們有能力有條件就會多做一點,我們聽黨和政府的,努力地參與到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事業中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我們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