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圍觀影響中國?

“在一億網民面前,多大的了不起都不再是了不起?!?br />
接二連三的社會熱點事件,正因為有了大量網民的關注和轉發,才會被更快地傳播,進一步推動事件發展。

責任編輯:呂宗恕

00后將是新生代的中國網民。(“美麗中國”供圖/圖)

“在一億網民面前,多大的了不起都不再是了不起。”

接二連三的社會熱點事件,正因為有了大量網民的關注和轉發,才會被更快地傳播,進一步推動事件發展。

中國第一批“網民”已經二十多歲了。

2018年11月30日,微博話題“#新浪20年#”引發諸多網民感慨:原來離自己第一次上網已經20年。

1997年11月2日,網友“老榕”把自己和兒子看球的經歷寫成一篇題為《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文章,發表在四通利方(新浪網的前身)的體育沙龍BBS中,不到兩天時間獲得了數萬點擊量。

兩周后《南方周末》全文轉載該文,并在“編者按”中說明,過去一周報社郵箱里收到了六十多封要求轉載該文的讀者來信。

時任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在《新浪之道》一書中回憶,此事讓人們第一次感到網絡論壇的力量和影響。

中國自1994年接入互聯網,這張看不見的網對網友的改變就從不缺乏想象力。最早“觸網”的大學生和年輕人現在已步入中年,而1994年出生的新生“互聯網原住民”,也已走向了社會。

2006年,美國《時代》周刊將網民評選為當年的年度人物;2010年,依托微博的時興,媒體紛紛相信“圍觀能夠改變中國”;2018年,中國網民已占據世界網民數量的1/5。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網民”一詞誕生于美國,當今卻更多被中國使用,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通過網民來實現中國社會公民性的轉換,同時在互聯網時代賦予公民身份新的認知。

“不希望暴力表達,也不希望不表達”

“原來還有人記得我!”在南方周末記者說明采訪來意后,“廈門浪”這樣感慨。

2007年5月,“廈門浪”在網絡上爆出PX項目擬落戶廈門的消息,經媒體進一步傳播后,在社會上掀起了波瀾。

此后半年,“PX項目落戶廈門”的新聞成為媒體、網絡、現實社會多方對話、辯論的焦點話題;多位專家論證PX項目在廈門建設的可行性;人大代表履職反映市民訴求;政府先后多次舉行溝通和聽證會聽取市民意見……這讓當年的新聞報道將2007年“廈門PX事件”描述為“一次經典的政府與民間互動”。

在發明“散步”一詞的“廈門浪”看來,“廈門PX”項目被報道、被解決的背后,是網民和廈門市民在互聯網中形成的自覺。“不希望暴力表達,也不希望不表達,而是希望用‘散步’這樣的詞帶來力量的溫和釋放。”

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廈門浪”,自稱是中國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群體:&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