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觀察:左手培育,右手監管

在“社會組織野蠻生長、公益慈善事業狂飆突進”的十年里,廣東以開放社會組織登記為切口,激活民間社會組織發展力量,打開了社會組織發展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呂宗恕

“社區大鍋飯”是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支持的社區廚房項目之一,旨在讓街坊鄰里更熟悉,增進社區融合。(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

在“社會組織野蠻生長、公益慈善事業狂飆突進”的十年里,廣東以開放社會組織登記為切口,激活民間社會組織發展力量,打開了社會組織發展的新局面。

巴索風云已經很久沒有照料他兩個放在辦公室陽臺上的堆肥實驗箱了,里面已開始長蟲。

“玩垃圾”是巴索風云十年前養成的習慣。2009年,因反對一個垃圾焚燒廠的選址,巴索風云與小區業主們共同呼吁停建垃圾焚燒廠,尋求對話。

垃圾焚燒事件結束后,巴索風云并未停止行動。相反,他在自己小區志愿組織垃圾分類,后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了公益機構“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以下簡稱“宜居廣州”),推動垃圾分類減量。

與“宜居廣州”誕生幾乎同步,廣東從給社會組織登記注冊“松綁”開始,進行系列改革,以適應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

學者稱2008-2018年為“社會組織野蠻生長、公益慈善事業狂飆突進”的十年,廣東以開放社會組織登記為切口,激活民間社會組織發展力量,打開了社會組織發展的新局面。在當下,如何既能加強監管,又護住民間熱情仍是擺在社會組織管理者面前的“新”課題。

在廣東,壹基金、千禾基金會、紅樹林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扎根珠三角,旨在推動社區公益創新、救災、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等。左圖是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工作人員合影。(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供圖/圖)

民間熱情

巴索成為“民間垃圾處理專家”,幾乎是“一夜之間”完成的。

2009年,巴索仍是隱匿于互聯網一隅的普通網民。當年9月,廣州傳出擬建某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消息后,當地居民都炸開了鍋,所在小區的論壇每天都有上千個帖子討論此事。

“垃圾焚燒究竟有沒有害?”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巴索與小區居民每日都在網上扒資料,10月中旬,論壇開辟“垃圾焚燒專版”,巴索成為版主之一。

也就在那數十天的高強度學習中,巴索得出自己的結論:垃圾填埋與焚燒都有危害,僅僅發起鄰避抗爭不能解決問題,從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再考慮焚燒填埋才是可選方案。

數月間,著急的居民采取各種方式表達訴求,逐步迎來轉機。

2009年12月15日,巴索在小區論壇向所在區區委書記與區長發出邀請函,公開邀請他們參與業主座談會。他還將邀請函送至區信訪辦及區政府收發室,希望兩位官員都看到。

有媒體以整版刊登了這位廣州普通市民發出的邀請函。巴索說,當時如果書記不應邀,他將取消會議,以避免非法集會的風險。

這一擔憂終究是多慮了。區委書記應邀,并重申番禺垃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