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傳遞】咸陽:鄭國渠的前世今生
"我走在古道上,古道很凄涼,沒有人來,也沒有人往;我站在戈壁上,戈壁很寬廣,現在沒有水,有過去的河床……"
走在咸陽的大街上,很想發思古之幽情,想點河上的事情和歷史的陳賬,直到第三天,才看到了頗 有古意的一座建筑,它叫鳳凰臺,是蕭史乘龍弄玉吹簫的出處。當然,現在的鳳凰臺是明代建的,和秦穆公的女兒女婿只有典故上的關系。帶我過去的摩的司機說, 該建筑原來很大,但現在只剩一個臺子了。司機還說,咸陽是個小城市,比北京小多了,但城門和北京一樣,是九個,而且你看,咱們現在腳下這片地,從前就是鐘樓。
按年代算,北京只能算是咸陽的晚輩,咸陽的歷史至少有2350年了,而北京,前些年轟轟烈烈 又半途而廢紀念的,不過是建城600年。但遺憾的是,北京的鐘樓鼓樓還在,甚至北方其他大多數的城市,都有一座可供認辨認的鐘樓或者鼓樓,但咸陽,沒了。 我用腳丈量了半座咸陽城,乘坐摩的掠過另外半座,最大的感覺就是:這是一座準現代化的城市,之所以說"準",是因為它寬闊馬路旁的高大建筑物后面,依然還存在著很多晴天暴土揚塵,雨天泥濘不堪的小巷以及巷子兩邊破爛不堪的連片住宅。公正地說,雖然存在很多類貧民窟——哪個城市沒有呢——但咸陽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并不會輸給規模相近的其他城市。不過要想在城里找到2350年的感覺,徒勞,那些城門和鐘樓一樣,早在幾十年前就被拆除了,消散在風里,成了往 事和傳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