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贏”的智能存款為什么突然不做了?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產品在12月20日之后將無法存入——這款在今年9月一上線就取代“活期+”的主打產品突然下線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不僅如此,近期還有不少民營銀行開始下調類似相關產品的利率,部分銀行還實施限額購買管理。
責任編輯:吳夢姍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產品在12月20日之后將無法存入——這款在今年9月一上線就取代“活期+”的主打產品突然下線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不僅如此,近期還有不少民營銀行開始下調類似相關產品的利率,部分銀行還實施限額購買管理。
南都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12家民營銀行推出了類似存款產品,普遍具備高利率高流動性的特點,而且提前支取也可通過將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獲取存款本金及較高收益。
銀行為何允許提前支取并支付如此高的利率?將定期存款收益權轉讓給其他服務機構又是怎么操作的?這么做是否合規?對此,南都記者進行了調查。
現狀:多款熱門產品突遭下線
近期有儲戶收到了微眾銀行的推送短信,稱“智能存款+”限時開放,開放截至2018年12月20日23:00。開放結束后,“智能存款+”僅支持取出,已存入資金不受影響。
微眾銀行這款“智能存款+”產品今年8月才推出,9月正式面向大眾開放,開放不到4個月就匆忙下線。對此,微眾銀行向南都記者回應稱,微眾的“智能存款+”是一款銀行存款產品,從經營策略和階段性目標等方面綜合考慮,微眾設定了“智能存款+”產品銷售截止期。
除了微眾銀行以外,南都記者還發現,蘇寧銀行已經將APP頁面中可隨時存取的“升級存”產品悄然下線。
無獨有偶,還有多家銀行開始調整類似相關產品的利率,部分銀行還實施限額購買管理。比如,威海藍海銀行的存款產品“藍寶寶”不僅限額銷售,將動態調整每日額度,而且提前支取收益率自12月8日起從4.5%調整為4.3%。
據南都記者梳理,除了微眾銀行和蘇寧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已經下線以外,目前還有6家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正常在售,5家銀行的相關產品下調利率或限額銷售。
事實上,從今年下半年以來,據南都記者統計,17家民營銀行中,包括蘇寧銀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富民銀行、眾邦銀行等12家民營銀行相繼推出高收益的“智能存款”相關產品。在其余5家民營銀行中,華通銀行APP顯示,其有一款到期支取收益為4.875%的靈活存取存款產品正待上線;金城銀行與新安銀行雖然未有相關產品銷售,但在官網中有對曾推出的智能存款類產品的描述;僅華瑞銀行與北京中關村銀行兩家確認未推出相關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民營銀行,首家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百信銀行也推出了類似產品“智惠存”。
邏輯:定期存款收益權轉給第三方
民營銀行推出的智能存款產品之所以備受市場關注,主要在于與銀行理財和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基金相比,其優勢更明顯——門檻低、利率高、流動性強。單筆最低50元起存,3年或5年期的定存利率大多超過4%,遠遠高于目前央行的定存利率,以及市面上其他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
不僅如此,該類產品還支持隨存隨取,而且提前支取也可獲得存款本金和較高的收益。比如,“藍寶寶”如果提前支取,按照客戶存入當日平臺公布的“提前支取收益率”進行本息兌付,利率最高可達4.3%,持有期滿5年最高能獲得4.875%的利率。
兼顧高利率和高流動性,還是存款,這么“完美”的產品背后的投資邏輯是什么?高息活期是如何實現的?
據南都記者了解,按照計息方式來看,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存款”大多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采取分段計息的方式,比如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的存款產品,不同時間段掛鉤的利率收益不同,總體來看存得越久、利率越高。
另一種就是固定利率,比如百信銀行的“智惠存”,約定五年期的存款利率固定不變。如果客戶選擇持有到期,銀行將按照存入時五年定期存款利率支付收益,如果提前支取可按照銀行公布的當日支取收益率獲得收益。
據百信銀行APP顯示,目前可支取收益率為4.1%,遠高于其他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也高于余額寶的2.5%收益,甚至高于銀行現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
對于這類智能存款產品背后的投資邏輯,多家銀行對其解釋為:為了保障用戶資金的流動性,在未到期的時候可以通過將定期存款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合作機構的方式,提前拿到存款本金及較高收益。
對此,某大型銀行資管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這類產品看條款更類似于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與現在資管新規的要求明顯不符,“短期收益率能做到4%以上肯定會有期限錯配”。
“這些存款之所以可以實現短期內的高利率訣竅在于‘期限錯配’和配置資產的高利率”,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向南都記者表示,“期限錯配”就是用“資金池”讓定期存款“活期化”,這個過程中銀行獲得了穩定的負債、消費者獲得了高收益的儲蓄、第三方獲得了息差,皆大歡喜。
李奇霖解釋,比如消費者存入一筆智能存款,它就進入了一個3年期的定期存款“資金池”,假如市場能接受的3年期資金的利率是4.5%,如果在3個月的時候消費者要支取本息,這筆定期存款的收益權就會被轉讓給第三方機構,第三方機構將本金和4%的利息支付給消費者,等到3年到期時可以獲得0.5%的利差。
不過,市面上也有不同的聲音稱,部分智能存款是由信托機構設立單一資金信托并在銀行開立信托專戶,銀行轉入委托資金,客戶購買智能存款產品。當提前支取時,則客戶將存款收益權轉讓給信托計劃,由信托計劃向客戶支付本金和利息。當信托計劃接受存款收益權隨即向銀行提前支取該定期存款,銀行將本金及活期利息結算至信托計劃。信托計劃付定期利息、收活期利息而“虧損”的利差,則由銀行支付通道費或其他方式補足。
在某股份行資管負責人、資深零售專家老當(化名)看來,信托做通道必要性不高。“完全沒有必要搞這么復雜,不必找信托做通道,直接由銀行理財代持(存款收益權)就解決了,而且銀行理財代持是合規的”,老當直言,找通道、借通道轉讓是將表內騰挪至表外,觸碰監管雷區。
風險:“活期高息”是否合規
通過存款收益權轉讓實現“高息活期”的智能存款,到底合不合規?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智能存款是否打了擦邊球?對金融機構來說存在怎樣的風險?資金池、期限錯配是否會存在集中兌付的隱憂?
在人民銀行發布的《儲蓄管理條例》里明確規定,未到期定期儲蓄存款,提前支取部分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但“智能存款”通過定期存款收益權轉讓這一方式,似乎規避了上述規定。
對此,老當認為,確實存在一定的合規風險,畢竟智能存款表面上突破了“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的規定。但他也指出,實際上此前也有傳統銀行推出了分段付息、或者是允許提前付息并給予較活期更高利率的存款產品,由此看來這類探索利率市場化的產品應當是有一定空間的。
“但經營風險基本是沒有的,會存在一定的流動性壓力”,老當表示,為套利而頻頻提前支取的客戶是少數,大部分客戶都是看中支取靈活的特性但并不會提前支取。因此,從經營的角度來看風險不大,但流動性管理水平會受到考驗。
老當認為,產品規?;蛘卟攀菦Q定智能存款是否會觸碰監管敏感神經予以規范或叫停的關鍵。倘若智能存款產品規模短期內迅速擴大,流動性壓力帶來的風險也將被放大,這或將引發監管出手規范。
此外,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人行先后在2013年7月、2015年10月放開了貸款、存款利率的限制,銀行存貸款利率可根據基準利率上浮和下浮。但由于仍存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各銀行之間形成“利率同盟”。不過,上述民營銀行目前都不是該自律機制組織的成員。
在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看來,近期部分民營銀行推出新型存款產品,因其門檻較低、支取靈活、利率較高等特點,受到了客戶歡迎,這也是利率市場化的探索與實踐。
“民營銀行數量少、規模小,創新風險總體可控”,董希淼向南都記者表示,監管部門可引入“監管沙盒”理念,允許民營銀行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同時,引導其完善資產負債配置,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及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合理管控流動性風險。
網絡編輯:溫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