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了4次養老,說明什么?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提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結束。在新華社發布的通稿中,南都記者注意到,今年工作會議提了4次養老,這透露了什么信號?
養老業存在較大市場潛力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及養老是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部分,這是2019年要抓好的重點工作任務的第二項,第一項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會議是這樣表述的:“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落實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增強消費能力,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
可見,養老服務業的位置排在教育和育幼之后,列各類需加快發展的服務業第三位,說明養老服務業擁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可以挖掘。
南都記者了解到,養老服務業屬于新興產業,規模尚小,投資收益較低,但與其他行業關聯密切,服務群體日益壯大,因而對整個國民經濟將有巨大的影響。
具體來看,根據全國老齡委的數據,2010 年中國老年人年需求為1萬億元,這一數字在2050年將達到5萬億元。
從商務部公布的養老看護數據來看,2016 年養老看護營業收入為570萬億元,同比增長16.1%,在家政服務業中占比16.3%。這一數字將隨著老齡人口的持續增加而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遠高于GDP的增長率。
“完善養老護理體系”補短板
“要完善養老護理體系,努力解決大城市養老難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提出具體任務。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用詞可見,養老護理體系要“完善”,說明我國養老護理體系還是個短板。
南都記者了解到,所謂老年護理是指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損,生活不能自理,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里,甚至在生命存續期內,由他人所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照料等服務。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多和平均壽命的延長,我國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口將越來越多,護理的周期也將越來越長。然而在我國,社會化的老年護理還非常薄弱,的確是短板。
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副主任成緋緋認為,構建養老護理體系是當今世界各國應對老齡化的核心戰略,我國也應盡快將發展重心轉移到護理體系建設上來。她指出,目前我國3750 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個性化需求尚不清楚,需要盡快開展全國養老護理需求的大排查,摸清底數,建立基礎數據庫。
同時,社區居家護理設施是重點,要分類引導養老機構按照福利性供養設施、護理機構、醫療療養機構以及醫療康復機構等進行發展。她還認為,要建立統一的養老護理行政管理系統,消除養老護理服務管理的體制性障礙,從國家層面合并業務相似、職能相近的部門,集中由一個大部門統一行使權力的體制。由此可見,補短板還有許多事要做。
城市養老是主戰場 農村養老也不容忽視
我們知道,中國的老齡人口大約一半生活在城市,一半生活在農村。然而,中央工作經濟會議重點強調“解決大城市養老難問題”,把大城市養老尤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未提及農村養老難題。
目前階段,中國的購買力仍然主要在城市人群,而且是大城市人群,他們是消費升級的主力。要通過加大服務業發展的方式解決養老難的問題,城市應該是目前的主戰場。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農村養老就不是難題,也不能說明中央對農村養老不重視,只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一樣。而且在農村,社會化的養老服務仍然不是主流,相對來說大城市養老問題更能通過服務業發展方式來解決。
實際上工作會議提到的我國要建立和完善的養老護理體系,自然也已涵蓋了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有學者表示,改造現有農村服務設施,建立城鄉協作機制,都是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再提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提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原表述是“要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加快省級統籌的基礎上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要繼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
為什么要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南都記者了解到,由于人口的流動和遷徙,一部分省份如東北三省的養老金出現了收不抵支的困難。勞動力流入大省,如廣東、江蘇、浙江,由于有大量年輕外來人口流入,養老金繳費的人多而領取人少,人口撫養比較低,往往結余較多。
南都記者據2016年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了解到,2016年全國企業養老金累計結余超過2000億元的有廣東、江蘇、浙江、北京、山東、四川等6個省份,占到全部累計結余的56.7%。其中,廣東的累計結余高達6158億元,一省就占到了全國累計結余的18%。
中央近兩年十分重視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也是希望盡快補上基金缺口。南都記者注意到,在今年6月11日召開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貫徹實施工作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會上就提出,要加快推進省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統收統支,2020年全面實現省級統籌,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打好基礎。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