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考研失敗,創業失敗,但是依舊迎來了“春天”
我不會考慮自己的年齡,做好今天的事情,規劃好明天的工作,設定好目標,奔著走就行了。
1999年9月,如今的聊城大學,當時被稱為聊城師范大學的新生名錄上,出現了張成志的名字。
張成志的大學時光橫跨在20世紀與21世紀的交界線上,這時期,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展現在世人面前,而那一代人的手中也像是拿到了時代遞來的交接棒,張成志也是一樣。他是山東人力資源論壇創始人,山東之漁人力資源產業園創建人,之漁咨詢的總經理兼首席HR咨詢師,之漁·企業外部商學院創始人,同時也是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
作為專門為學習型企業提供HR管理咨詢與顧問服務的企業,“之漁咨詢”先后完成50余家企業的薪酬績效體系搭建與落地、HR顧問、管理診斷等服務。
今年十一月上旬,張成志從濟南來到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為到場參加“CHUANG進校園”的大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這時的他已經和海爾創客實驗室合作了一年之久。在海爾創客實驗室剛剛組建專家團隊的時候,張成志便率先與創客實驗室達成合作,成為簽約導師的一員。
“我原本沒想過創業”
張成志是一名資深的HR,而他進入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看似是巧合,實則是在多重比較后,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大三的時候,和很多大學生一樣,張成志也選擇考研。在大學已經摸索了兩年多,張成志心知原本所在的經濟學專業似乎與自己并不契合,經濟學重理論,而自己顯然更傾向于實際操作,所以“跨考”成為了張成志唯一的選擇。
他泡在圖書館幾天,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專業選擇的方向,翻了一本又一本大學專業相關書目。偶然間,張成志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關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趨勢”的文章,文中娓娓道來“人力資源”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和廣闊空間,看的張成志心動異常,立刻決定:就它了。
如今,張成志雖然已經忘記了雜志和文章的具體名稱,但是像發現寶藏一樣的激動心情依然縈繞在他的心頭,對張成志來說,那一瞬間的決定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
從一無所知,到漸成體系,考研的時光似乎總是過的飛快。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并沒有一門心思的學習理論,而是翻閱大量的資料查看案例,這也為他之后的實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案例”的學習與研究似乎對考研的實際效用并不顯著,張成志落榜了。
說起考研的失利,他只是笑了笑,笑容帶著暖意,看得出,他很感謝那段日子。因為那短短的幾個月,讓他堅定了對人力資源領域的學習和探索,也是那時候,他終于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是自己將要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
“天性樂觀”是張成志對自己的評價,性格使然,即便考研失敗,張成志也并沒有垂頭喪氣。對他來說,除了對“人力資源”始終不變的初心,幾乎所有事情,一條路行不通,便可以換條試試。這時候的張成志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老板,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創立一個山東省人力資源領域規模最大的論壇。
“在我自己工作摸索透徹這個行業之前,我從來沒想過創業,”張成志說,“在我們上大學那個年代,校園內幾乎沒有創業的人,快畢業的時候,大家普遍是要么考研考公務員,要么找直接工作?,F在政策、企業、高校都支持大學生雙創,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現在差異很大。”
2003年,張成志畢業前的最后一次實習,走進了一家餐飲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真正第一次與社會的HR接軌,這是他關于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次實踐。
“我第一次創業失敗了”
畢業后,張成志在餐飲企業的實習得以順利轉正,但是伴隨著轉正同時而來的消息卻猶如晴天霹靂。“做半年的傳菜生才可以順利進入人力資源部門。”想也沒想,張成志決定離職,“這和我自己的目標相悖,出于個人職業規劃考慮,我提出了辭職,”他說,“等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就進入了房地產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在這個企業,一做就是5年,起初是做助理。”
房地產領域的HR與餐飲行業完全不同,張成志從新開始,觀察這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和把控,向前輩和領導“偷師”。五年后,他已經是該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總監,“升無可升”的張成志被“天花板效應”帶到了一個相對窘迫的境地。也這時候,“創業”的念頭斷斷續續的蹦出來“打擾”他。
但是在創業之前,一次聚會,讓張成志先過了一把當“創始人”的癮。
當時,山東省一些企業人力資源的同行總是聚在一起交流心得體會,但是最終討論的成果都無法留存。張成志覺得有些遺憾,“如果這些內容能保留,被更多人熟知就太好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三兩好友,幾人一拍即合,干脆雙管齊下,成立論壇和社群。
當時QQ正火,幾個人分別拉來自己的好友,一傳十十傳百,社群成員逐漸擴充的同時,每次談論得出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和成果,也都實時同步在論壇上。初建時期的論壇大概有30人在一起運營,大家一起拿資金做活動,一起維護。而伴隨著論壇的日益壯大,社團原有成員也紛紛升職或轉行,變得愈加忙碌,“隊友”的逐漸退出并沒有讓張成志打退堂鼓,他和最初幾個元老一直堅持運營論壇。2012年,山東人力資源論壇會員超一萬人,成為目前山東省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HR服務平臺。
“這算是創業前期的一次與眾不同的體驗吧,論壇雖然是公益性質的,不帶商業色彩,但是做論壇的過程中,活動組織、會員對接、服務意識的培養和提升都對我后期創業起到重要作用,我們的論壇在HR的圈子里面有比較高的知名度,也因此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論壇的建立與成型似乎為張成志打了一針強心劑。2009年,他第一次辭職創業的時候,滿懷信心與期待。但殊不知,一盆冷水,已經悄然的懸在了他的頭頂。
盡管張成志在企業內部的工作已經可以稱為優秀,但是經營一家企業顯然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包括在餐飲行業為時不長的工作體驗,張成志也只曾在“餐飲”和“房地產”兩個行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任職,遠未達到各行各業對人力資源領域管理的需求。
“不同行業對HR的管理都不盡相同,所以09年我自己創業的時候發現比較吃力……創業半年就失敗了,”張成志坦言,“所以我下定決心,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帶著目標重回企業學習,吃透不同行業對整個人力資源領域的管理要求,再重新開始。”
“授之以漁”
創業失敗似乎“情有可原”。盡管面臨的形式不甚樂觀,但是體會過創業帶來的“激情澎湃”,張成志已然放不下對“創業”的執念。兩年的打磨,他在投身四個行業的HR管理部門進行深化學習,在為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建成體系之后,馬上投身與下一個行業。
張成志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創業心”。
2012年,張成志再度離開企業獨立創業,成立“之漁咨詢”工作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之漁”的名稱便可以看出公司對客戶以及服務意識的重視。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第一單客戶成了“之漁”久久期盼的東風。
“最初談客戶是最難的,和他們聊的時候,雙方感覺都挺好,但是他們問‘你們之前做過什么項目’,我們就沒辦法給出回答了,因為我們才剛起步。”張成志說,“但是我從來沒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
對待創業這件事,張成志一直在強調“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明確落差,再苦修精進是張成志最大的特點之一,從之前創業失敗便可以看出,他在自己的能力沒有被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時,便絕不放棄。
盡管這時,家庭不甚理解,客戶猶豫不定,員工充滿擔憂。
“我家里認為,工作不錯也沒有任何風險,沒有必要非要創業,”張成志笑了笑,繼續說,“我理解他們的想法,但是我也有我的原則。我也需要在創業中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我認為我需要等,等那個時機。任何事情,你真的看明白了,想透徹了,就不能非常輕易的放棄。”
一年后,“之漁”等來了春天。
與幾位客戶成功的合作打造了一定的基礎,之后,“之漁”的客戶數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并且新客戶多來自于老客戶的介紹和推薦。
2015年,張成志將工作室注冊成為了公司,“之漁”正式成為“品牌”,也成為中小企業薪酬績效落地服務的一面旗幟。兩年后,張成志開發出之漁·企業外部商學院,為中小企業打造HR共享模式,并開設了HR實操培訓、通用管理培訓、企業互訪游學、企業管理診斷等等活動。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行業已經16年,張成志依舊表示出了對人力資源的極大興趣:“我有兩個愛好,研究HR這個行業以及戶外放松。如今為企業作出一套方案,我依然非常有成就感,對工作,我真的沒有‘煩’的時候。”他繼續說,“我比較幸運,進入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甚至不覺得自己已經畢業16年了,我不會考慮自己的年齡,做好今天的事情,規劃好明天的工作,設定好目標,奔著走就行了。”
創業者寄語
1. 要想成為一名企業家,先去做一名好員工。
2. 創業,資金第四位,項目第三位,企業家素質第二位,合伙人、團隊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