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買理財卻變基金,虧損數十萬,誰之過? 監管部門介入調查

本以為在銀行買的是保本理財產品,沒想到卻成了“網銀買基金”;現在產品到期虧損了幾十萬元,又遇舉證困難,怎么辦?(東方IC/圖)

本以為在銀行買的是保本理財產品,沒想到卻成了“網銀買基金”———近日,廣州市民柳女士為此很是鬧心:現在產品到期虧損了幾十萬元,又遇舉證困難,怎么辦?

對此,上海茂泰律師事務所律師諸東華分析認為,法律規則有很多,不一定只是“誰主張誰舉證”。融360分析師劉銀平建議投資者要多學習理財知識,用好專區“雙錄”。

市民投訴:銀行客戶經理誤導銷售

柳女士日前向南都記者表示,她于2016年10月在某國有銀行廣州某支行接受銀行客戶經理推薦,花了230萬元買入一款為期兩年、號稱“保本且利息超過5%”的“理財產品”。當時該名黃姓客戶經理將她帶到該國有銀行廣州某支行三樓做交易操作。

柳女士表示,交易完成后她向黃姓客戶經理索取合同,對方卻以各種理由推脫不提供。直到黃姓客戶經理離職后,接替服務的銀行工作人員才首次為柳女士提供了該筆交易的電子合同。柳女士隨即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通過網上銀行購買基金產品的合同。當前該基金產品已到期,本金虧損超過30%。

柳女士表示,她一直認定自己是在銀行現場購買了保本的理財產品,黃姓客戶經理也沒告知她該筆交易是通過網銀購買了不保本的基金產品。柳女士認為,黃姓客戶經理的行為屬于誤導銷售。她要求返回全部本金,并按照利率補貼利息。

銀行回應:交易系通過網銀完成

對于柳女士反映的上述情況,該國有銀行廣州分行表示,柳女士于2012年起,多次在該國有銀行購買同類產品并獲利,有一定的投資經驗。而且根據系統顯示,柳女士本次申訴的交易,是客戶通過登錄網上銀行購買頁面進行的購買操作。

該國有銀行廣州分行同時表示,柳女士已多次到銀行就產品情況進行溝通,銀行進行了解釋,并與相關基金公司溝通,為客戶了解產品的相關情況。后來客戶到監管部門反映情況,目前監管部門正在調查情況,銀行也積極配合相關核查。

舉證爭議:無“雙錄”如何證明系客戶操作

對于此事,柳女士和銀行目前各執一詞。而在舉證方面,雙方均遭遇了一定困難。

事實上,為確保理財過程中揭示風險工作的實施,早在2015年,廣東就在所轄范圍內全面實施銀行網點理財和代銷產品銷售錄音錄像工作,這也成為發生相關糾紛時的有力舉證。

但柳女士向記者表示,雖然她今年曾在涉事銀行大廳發現一張告示,表明2016年7月1日起,在銀行營業網點銷售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時要實行專區“雙錄”。但她購入產品時并未被告知需要“雙錄”,也沒被告知在銀行三樓的操作是“開通網銀購買基金產品”。她本人不太熟悉電腦,全部操作是由客戶經理代完成,只是按其要求輸入了密碼。根據后來查詢可知,操作交易的網銀賬戶是在交易當天開通的,直至最后被查詢時,都未再進行過操作。柳女士表示,她也曾向銀監局投訴,希望可以從銀行獲得相關錄像資料以及開通網銀賬戶時所使用的相關信息,以查證網銀開戶的操作地,但最終并未如愿。

而該國有銀行廣州分行根據柳女士此前的理財記錄以及系統記錄提出,“客戶有投資經驗,是登錄網上銀行購買頁面進行購買操作”,但對如何確認該操作確系客戶自主操作,并未有相應回復。

律師說法:投資者輸密碼非充分抗辯理由

據諸東華律師分析,此事首先涉及到基金銷售是否合規。根據相關法規,銷售機構銀行方面有義務出示相應的檔案材料以作證明。其次,到底是誰操作系本案的一個關鍵事實。諸東華分析,鑒于網絡系統以及原購買的各項操作記錄、痕跡、信息均處于銀行的控制之下,所以由銀行出示具體證據為宜。比如操作時間、操作終端的IP地址、MAC地址、設備信息、賬戶信息等等。通過這些具體信息,有助于查明到底是誰、在哪里進行了操作。法律規則有很多,并不只是“誰主張誰舉證”,就本案情形而言,顯然不能只是“誰主張誰舉證”。從法律規則來說,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可以推定對方主張成立。

那么在交易操作中,柳女士輸入密碼的行為,是否會被視為授權客戶經理代操作呢?

諸東華表示,柳女士自己輸入密碼可以視為授權行為。但這還不能作為一個充分的抗辯理由。因為如果存在虛假陳述或誤導的問題,那么從法理上講,客戶的這個授權行為就不是基于真實的意思表示。

專家建議:要提升風險意識

那么,如何才能盡量防止類似糾紛的發生呢?融360分析師劉銀平建議,投資者要學習更多的理財知識,提升自己的風險意識,買理財產品不能光聽他人的建議,到銀行網點買理財要做好“專區雙錄”。她同時指出,今后除了存款類產品和國債,銀行將沒有任何理財產品保本保息。

諸東華也建議,投資者除了豐富自身理財知識,還要注意不將賬號、密碼等泄露給他人,獨立完成操作。從銀行來說,作為專業的金融機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合規,不合規的運營必然帶來經營風險。從監管機構層面來說,則應該依法公正公平地履行監管職責。就這個案例來說,應當責成銷售機構提供合規銷售的證據。如果查證是銷售機構違法,則依法進行查處,責成對投資者作出賠償。如果查證銷售機構并無違法,則應依法駁回投訴人的無理要求。避免“和稀泥”的做法。通過依法行事,給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作出正確的引導。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