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智慧精準扶貧,建設美麗鄉村

忽如一夜春風來,“平安扶貧保”已經在內蒙古、貴州、云南、河南、湖北、甘肅等10個地區開花結果,帶動貧困戶逾萬名。這是國內首個全產業鏈保險深度介入的扶貧模式,以貼息和保證保險的方式撬動銀行貸款,并通過傳統農險和創新農險對扶貧產業和貧困戶進行風險兜底。真正讓產業扶貧獲得“造血”能力,幫助貧困戶精準脫貧。這是中國平安踐行社會責任,砥礪前行,在扶貧領域交出的階段性成績單。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平安成立30周年。在這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節點,剛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國平安開啟了“三村建設工程”,其中,“平安扶貧保”是產業扶貧的核心模式,其迅速在全國范圍形成復制之勢,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村工程”的工作精神源于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中國平安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積極投入扶貧攻堅戰。

結合自身資源和科技優勢,平安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與全體平安人摸索出一條智慧化精準扶貧路徑:“村官工程”將金融創新和前沿科技帶到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精準脫貧;“村醫工程”用科技賦能和專業培訓提升村醫村衛醫療水平,聯通城鄉醫療資源;“村教工程”搭建“三村暉”線上智慧教學平臺,把城市名校與名師教育資源接入鄉村小學。

這些努力的成果,使無數貧困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變為現實。

保險業精準介入拔“窮根”

2018年初,平安“三村工程”來到烏蘭察布,這個位于內蒙古中部的城市面臨嚴峻的扶貧重擔,轄區內有國家標準貧困人口4.7萬戶,共計10.6萬人,占自治區貧困人口的19%。

導致烏蘭察布貧困面廣的主要原因是貧困戶缺乏資金和抗風險能力,也沒有一個低門檻的脫貧產業,三者構成貧困地區最致命的“窮根”。針對三大“窮根”,平安精準選擇當地奶牛養殖和燕麥種植兩大優勢產業,借助“保證保險+全額貼息”等手段,首期撬動3300萬扶貧貸款,并提供人、財、物一攬子保險服務,讓貧困戶拔出“窮根”,種下豐收的種子。

以燕麥種植產業為例,陰山優麥項目獲得平安“村官工程”的3000萬元貸款,明確掛鉤108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訂單種植面積2萬畝。陰山優麥公司作為幫扶貧困戶的掛聯企業,負責免費向貧困戶提供優質燕麥種子、技術指導和高出市場價40%的保護性回購價。該項目為掛鉤貧困戶帶來408萬元收入,戶均增收約3700元。

烏蘭察布“村官工程”項目的成功顯示了保險服務在打通產業扶貧鏈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長久以來,貧困農戶由于資金難和收成、收入的不確定性,在脫貧路上躊躇不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因涉農貸款風險大、利潤薄而缺乏積極性。保險業的精準介入降低了銀行貸款的風險,為貧困戶提供足夠的資金和生產資料,并用保險服務兜底產業風險確保農戶收入,讓貧困戶通過誠實勞動實現有尊嚴的脫貧成為可能。

為了讓保險真正激活產業扶貧的各方資源和脫貧積極性,中國平安定制出“平安扶貧保”——國內首個全產業鏈保險深度介入的扶貧模式,它以貼息和保證保險的方式撬動銀行貸款,并通過傳統農險和創新農險對扶貧產業和貧困戶進行風險兜底。真正讓產業扶貧獲得“造血”能力,幫助貧困戶精準脫貧。

“三村工程”落地烏蘭察布半年,在一系列智慧精準扶貧措施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改變:察哈爾右翼中旗、后旗49301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獲得保額超24億元的貧困人口救助責任險,解決了扶貧路上生命安全的后顧之憂;在產業扶貧端,已有一千多個貧困戶通過“平安扶貧保”走上種植燕麥、養殖奶牛的自力更生之路;在教育扶貧領域,土牧爾臺小學成為中國平安援建的第一批平安智慧小學,五套遠程教學設備和“平安雙師課堂”培訓體系為孩子們帶來外面的世界和海量優質教育資源;在健康扶貧方面,中國平安將人工智能、云平臺等創新科技植入大西村村衛生室,村醫李美義經過專業培訓,得以與上級醫院醫生在云平臺共診,實現智慧化醫療服務。

在“三村工程”覆蓋的十個省份中,烏蘭察布只是其中一個樣板,在中國平安的智慧精準扶貧的推動下,原先的貧困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智慧扶貧:打造扶貧產業閉環

平安“三村工程”在十個省份結出了豐碩果實,產出內蒙古燕麥、陜西蘋果、吉林香菇、廣西臘肉等豐富的農產品。而讓貧困戶真正擁有扶貧獲得感的是產品變現。

扶貧保已在貴州臺江收獲甜美成“果”

2018年9月,專銷平安扶貧農產品的“三村百寶”在平安金管家、平安好車主、平安橙E、平安壹錢包等多個App同步上線。扶貧成果將通過“三村百寶”直達消費者餐桌。完成電商銷售拼圖后,“三村工程”正式構建出“產業-科技-銷售”的產業扶貧閉環。

入駐“三村百寶”平臺的第一款產品是陰山優麥定制禮盒,每賣出一份禮盒將為烏蘭察布貧困戶帶來50元收入,這是用勤勞的雙手和市場化帶來的增收,是一條真正有尊嚴、可持續的扶貧之路。

“三村工程”源于中國平安的立業初心——“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與社會的發展休戚與共,平安的成長,得益于國家富強,得益于社會繁榮,得益于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為履行社會責任,與貧困區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創美好生活,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今年元旦致辭中提出:平安將投入100億元到“三村建設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以“智慧扶貧”為核心,以“精準幫扶,創新舉措”為原則,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的精準扶貧工程,以期助力貧困地區脫貧奔康。

在“三村工程”的實踐中,兩大智慧扶貧模式應運而生。“平安扶貧保”是產業扶貧的核心,該模式通過整合保險、銀行、政府、龍頭企業的力量,帶動貧困戶低門檻、無風險進入目標產業實現精準脫貧;在生產過程中,中國平安提供創新性的人、財、物一攬子保險方案和人工智能科技,為貧困戶的經營生產保駕護航;產出后,中國平安架設電商平臺對接扶貧農產品的流通變現,保證貧困戶獲得真金白銀的產業收入。

“水電扶貧”模式是平安“三村工程”又一智慧路徑。長期以來,貧困地區的供電不足成為制約生活品質、生產效率的瓶頸,為改善貧困地區的水電設施,中國平安為水電企業量身定制了“水電扶貧”貸款模式和“水電扶貧”開發性融資,推動貧困地區水電站的建設運營。目前已有廣西、云南的三個國家貧困縣成功通過水電扶貧建起水電民生工程,解決了當地水電基礎設施滯后問題,為貧困戶提供穩定供電和收益,實現地方、企業、貧困戶多方受益。

教育扶貧:讓孩子們不再成為“貧二代”

對于貧困地區的孩子而言,“知識改變命運”有著比城市孩子更現實的意義。經過發達地區的援建和政府對教育設施的投入加大,鄉村校舍的硬件煥然一新,但鄉村教育質量卻與城市教育形成鴻溝。

很長時間以來,在廣西田東縣平略村岜皓小學任三年級班主任的支教老師禹利華憂心忡忡,為孩子們的未來擔心。局限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和父輩觀念的影響,岜皓小學的孩子們看不到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出外打工”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這正是貧困地區教育的現狀,缺乏高質量的教育和廣闊的視野,孩子們很難意識到生活存在的多元選擇,如果得不到改變,他們長大后也許會像父輩一樣,走上務農或者務工的單一路徑,淪為“貧二代”。

所幸現狀正在改變。靖西安德鎮是廣西的一個普通村鎮,在鎮上安德中心小學的課室里,傳出外教標準美式英語教學的聲音,外教Sally在千里之外,正通過遠程教學系統,給安德鎮三年級的孩子們上英語課,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孩子們瞬間置身于跟城市名校同等的教學環境中。

帶來改變的是平安“三村工程”中的“村教工程”,通過“三村暉”智慧公益教育平臺的紐帶作用,將城市名校和名師教學資源一鍵帶進山村。

同樣的智慧化賦能也發生在岜皓小學。不久之前,為了打開孩子們的視野,讓他們“開眼看世界”,禹利華和同事們還在用簡單的投影儀向孩子們展示不同于村落生活的外部世界。而中國平安的“村教工程”則為孩子們認知外面的世界建立了長久、穩固的鏈接。

禹利華為岜皓小學配置遠程教學系統感到欣慰,她從廈門來到田東縣平略村支教,終有一天要告別孩子們、回到都市中去。“村教工程”會接過她開啟孩子視野和意識的接力棒,鼓勵孩子們選擇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并為之奮斗。

這樣的美好變化也將陸續在中國的廣大貧困地區發生。中國平安計劃在全國升級1000所平安智慧小學,為其提供現代化教學硬件支持,培訓10000名村教,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形式的校長與教師培訓,提升村小師資水平。安德中心小學和岜皓小學就是首批平安智慧小學的樣本。

李健在廣西帶來“三村工程”村教第一課

健康扶貧:切斷因病致貧的頑疾

為了扶貧項目的可持續,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精準選擇匹配的扶貧產業和合作龍頭企業是重中之重。為此,中國平安推出“核心農業企業貸款”扶貧模式,以低息、免息貸款支持核心農業企業的扶貧項目,將企業化的種養殖產業與貧困戶脫貧緊密聯系,帶動貧困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和貧困戶精準脫貧。

在該模式的孵化下,正大集團在廣西來賓市武宣縣的養豬場項目獲得了中國平安提供的3000萬貸款,通過雇用貧困農民在養殖場務工、土地分紅等方式直接助力農民增收。南華糖業也在獲得中國平安累計發放的1億元扶貧貸款后,開展了種植產業扶貧,通過對蔗農補貼肥料、甘蔗收購等措施,已帶動三百多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脫貧。

植根于地方資源和特色的扶貧產業中,農業項目占了絕大多數,意味著健康和體力是產業扶貧的先決條件。為了在扶貧路上保障農戶生命安全,中國平安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意外險及健康險,僅在烏蘭察布就有49301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獲得保額超24億元的貧困人口救助責任險。

除了通過保險服務對貧困人口進行健康風險保障,建立完善的村醫體系是維護貧困戶健康、避免因病致貧風險的更為長效的措施。為此,中國平安在全國開展了旨在健康扶貧的“村醫工程”,通過“村衛升級”、“村醫培訓”、“輔助診療”、“健康體檢”、“健康管理檔案”等五大行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基礎醫療環境。

目前,已有廣西、江西、內蒙古、重慶四省市獲得平安捐贈的三百多臺檢測一體機。全國范圍內有五千多名村醫獲得專業培訓,能為村民提供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軟硬件的升級打通了鄉村醫療“最后一公里”。

為確保健康扶貧精準到戶,2018年下半年,中國平安先后在瑞金市、定南縣、遂川縣啟動健康扶貧“4+1”智慧醫療綜合行動,將名醫專家和先進的全數字化醫療設備帶到地方,連續舉辦下鄉義診活動。截至2018年11月,平安健康移動檢測車歷經數萬公里走過80個村莊,為9571人次提供健康檢查,3906人接受了公益義診。收集的醫療數據還通過大數據分析,輸出深度報告呈送給當地衛計委,為地方公共衛生服務提供決策參考。

山里孩子的第一次體檢

打造“三村樣板”,合力打贏扶貧攻堅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這場浩大的扶貧攻堅戰中,170萬平安員工上下一心,各盡其能投身其中,凝聚起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短時間內集中打造出廣西田東、內蒙古烏蘭察布、江西定南、重慶奉節等多個“三村扶貧樣板”,這是中國平安踐行扶貧工作的堅實起點。

截至目前,平安“三村工程”累計發放扶貧資金53.45億元,直接掛鉤建檔立卡貧困戶15000人,培訓村教工作者4819人,累計升級掛牌村小391所,累計升級村衛400所,累計培訓村醫5146人……這組數據濃縮了中國平安“三村工程”為廣大貧困地區帶來的深刻轉變。

未來,中國平安將在國家整體扶貧工作部署下,加快三村工程在全國各貧困地區落地,堅持以“智慧扶貧”為核心,以“精準幫扶,創新舉措”為原則,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的精準扶貧工程。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