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的是歐洲,想的是中國”:懷念一代大家陳樂民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樂民先生去世整整十年了。
在我的心目中,陳先生是一位特別令人尊敬的前輩學者。在學術文化界,他是大家。
陳樂民像
和同時代及后來的學者相比,他突出的特點是博學,不僅學貫中西,而且文史哲兼通。這樣的學者在當今時代是很少見的。
人們都知道,上個世紀中葉以后,受外語教育和學科分工的局限,人文社會科學界的學者普遍情況是外語基礎薄弱,無法與西方進行學術對話;八十年代以后的一些青年學者雖有留學背景,掌握了外語,然而學術根基不牢,仍然很少有人能夠將不同學科打通。人們都說文史哲不分家,但現實中治史的人很少有懂哲學的,反過來也一樣??墒俏覀儚年悩访裣壬闹髦邪l現,他不但對中國和西方的歷史文化都有透辟認識,而且出于對哲學的愛好,他利用自己的外語特長深入研究了多位西方哲學家,從黑格爾、伏爾泰到馬克思都對他有深厚影響。他曾為萊布尼茨編過書,也為康德哲學寫下過十幾本讀書筆記,這樣扎實的哲學功底使他得以自如地從哲學的高度觀照中西歷史文化,對其加以理性思考。從他的大量學術著作中,讀者不難看出他的哲學思辨能力。
陳先生的學問不僅廣博,而且專精。在我看來,他至少在三個方面成就突出:
首先,他是歐洲學家,著有《歐洲文明的進程》、《戰后西歐關系》、《二十世紀的歐洲》等多種著作,其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