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榜單看泰禾的2018
在2018年的尾巴,飽嘗寒意的地產行業一年的不易戰果終于出爐,所有關于各房企發展狀況的議論也塵埃落定。除了始終占據榜單前列的幾大家,在第10名到第30名的梯隊里,明星房企泰禾受關注度頗高。
在中國指數研究院公布的銷售額榜單中,泰禾以1456億的業績位列榜單的第20名,億翰智庫的數據也顯示,泰禾銷售額位列前20。去年,泰禾第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躋身千億軍團,董事長黃其森也表達了“2000億”的個人愿景,市場一片看好,不過,2018年最終的答卷得分,并未能實現“2000億”的美好希望,而只實現了44%的增長。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同去年媒體鋪天蓋地報道“2000億”愿景一樣,最終的結果引來了各方強烈關注,其中有質疑聲,也有表示理解的聲音,還有認為泰禾如此逆勢上揚已實屬不易的贊嘆。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泰禾最終的這份年度大考成績單,本文嘗試從排名、增速、產品、戰略等角度,透過榜單迷霧,解讀背后深意。
看排名,水源充足
寒冬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滴水成冰。2018年,對于地產行業來說,“滴水成冰”是新常態。水是生命的源泉,在房企眼里,資金就是維持生存和發展的水源。自2018年上半年開始,融資監管更加嚴格,房企融資渠道迅速收緊。
不少房企面臨無水困境,“嗷嗷待哺”,在資源極度收縮的現狀下,影響房企融資成功率的重要指標就是排名。近日有信托機構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2018年,許多信托機構已經拒絕跟中小房企洽談融資,對于行業前二三十名以外的企業基本上關上了融資大門。排名靠前,幾乎成為一家房企能否獲得充足水源的門檻。
泰禾集團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在榜單中位居前20,這無疑為其在融資上提供了充足的保障。過去一年里,泰禾之所以能夠成為少數成功從寒冬里突圍出來的房企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排名靠前,因而獲得充足的融資保障,屢次成功獲得資金支持。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泰禾集團年內獲批的債券、REITs、ABS、ABN、美元債、中期票據等各類融資產品總額度已達307.51億元,另有104億元融資產品正在相關部門審批過程中。此外,下半年泰禾還先后獲得上海銀行和光大信托各200億的授信。
相形之下,許多房企屢次在融資中碰壁,泰禾通過強大的融資能力,為自己獲取了熬過寒冬的充足水源。雖然泰禾三季報顯示,資產負債率84.78%,數據居高不下,為此有媒體指稱泰禾“債臺高筑”,發展陷入泥沼,但其實,在重資產的地產行業中,高負債為普遍現象,泰禾的負債率在行業中也并非最突出的,尤其短期償債壓力并不算高。而在越來越多地產公司面臨融資瓶頸時,泰禾還能夠不斷贏得資本市場支持,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市場對于泰禾償債能力和長遠發展的認可。
看增速,可圈可點
榜單公布后,有媒體依舊拿去年底黃其森的“2000億”愿景作為比照,不過,早在一年前,泰禾就曾公開解釋:“黃其森先生關于公司的上述愿景能否實現,與宏觀經濟形勢、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公司2018年上半年土地拓展情況、公司項目建設開發進度、公司的管理能力、銷售能力以及回款進度等密切相關,其實現與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最終,一年前對于嚴密調控的隱隱預感成為現實,在全年的高密度高強度調控中,“不確定性”呈現在了各房企成績單中。在其中,泰禾的表現已屬搶眼。
在前20名中,泰禾較2017年的銷售業績增長44%,這仍然是一個較高的增速,尤其在千億軍團中,屬于佼佼者。包括三千億軍團在內的各大房企的銷售增長速度,都相對平緩,數據顯示,恒大、萬科、融創等各大龍頭房企漲幅均在30%以下,速度均低于泰禾。
從單區域或者單項目來看,泰禾的市場表現也十分搶眼。以北京為例,根據公開數據,泰禾延續了2017年的強勁勢頭,再次收獲了超過200億的銷售成績。據不完全統計,不久前,北京泰禾·金府大院已經累計實現年銷50億元,泰禾·北京院子二期3個月達成55億元銷售額,泰禾·昌平拾景園自2017年入市至今銷售過百億。
同樣是一線核心城市的上海,也是泰禾著重布局并在2018年表現搶眼的區域。11底,泰禾在上海“院子系”首作——信達泰禾•上海院子二期開盤,326套房源1小時售罄,總銷金額約25億。半年前,4月17日,上海院子就曾經創造過首開2小時即售罄后的銷售成績,引發廣泛關注。
看產品,厚積薄發
覆巢之下無完卵,寒冬里,沒有一家房企能夠按照既定目標飛奔前進,尤其是主打高端精品住宅的房企,因為回款周期長等原因,日子更加難熬。即便如此,純以高端精品為產品方向的泰禾仍然突圍而出,取得了不俗的發展業績,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早在2003年揮師進京時,泰禾掌門人黃其森便決意,要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新中式高檔住宅。從最早打造中國院子開始,泰禾一發不可收拾,直到今日,院子項目遍布南北,二十二城四十四院名聲大噪。不久前,泰禾院子還被列入全國首本房地產優秀案例教材,成為首次入選該高校教材的十個精品案例之一。
泰禾的精品路線有別于其他房企。有分析人士認為,泰禾的精品有“魂”,符合中國人當下的精神需求,因此雖然大環境不好,但對于很多人來說,這種精神需求正是新時期里的新剛需,所以泰禾能如此受歡迎。
眼下,中國正在世界快速崛起,文化自信成為中國人必須面對的一個歷史命題。泰禾的發展戰略正好與此相符,對于泰禾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遇期。
不僅產品上的中式精品戰略為泰禾在過去一年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泰禾在過往多年前瞻性地布局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域的做法,也為其后續發展提供了充分保證。
克而瑞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房企總土儲貨值TOP100”榜單顯示,泰禾集團以7775億元位列第10,以6609億元權益貨值位列第9。而且,泰禾土儲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都是土地價格不斷高企的核心區域,因為布局早,泰禾拿到的地塊價格極低。
低價獲取精品地塊,打造精品項目,也難怪泰禾能夠不論外界環境好壞,都能夠“走自己的路”,并且業績不俗。
看戰略,全面開花
2017年,業績突飛猛進的泰禾獲得上千億元規模的授信,大舉拿地,這為泰禾今年內斂式發展戰略的調整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業內人士分析,地產市場的寒冬,對于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企業來說,可能是致命打擊,但對于做好充分準備并敢于投身轉型的企業來說,這反而是一次自我革新、自我調整,形成更扎實發展模式的好機會。
“今年下半年,我們要將步伐慢下來,踩得更扎實,寧可犧牲規模,也要把公司管理和人才夯實到位。寧可少一點,也要精一點;寧可慢一點,也要好一點。”黃其森在年中的一次內部講話中說。
泰禾或許就是借助這一次轉型機遇,在2018年調整發展節奏穩扎穩打的同時,全面布局泰禾+戰略。觀察人士認為,經過長期積淀,泰禾摸索出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打法,逐漸形成成熟、穩健的發展模式,能抵抗各種風險沖擊。其中,一個重要的抗風險“護城河”,就是泰禾+戰略。
過去數年里,雖然也有不少地產公司提出了要向多元化轉型,但大多或者“雷聲大雨點小”,只聞其聲不見行動,或者在實踐中知難而退,不了了之。像泰禾這樣,提出泰禾+戰略后,又能不急不躁推進,一個個項目漸次落地的房企,少之又少。
根據媒體報道,在醫療板塊,泰禾健管中心已完成全國10余家布局,國際健康社區試點、家庭醫生服務站均已落地;在教育板塊,泰禾旗下首個國際幼兒園、泰禾學苑也已開始啟動;泰禾影城今年內新開業4家,目前已簽約項目達120個,并與杜比、北方華錄等強強聯合;商業領域,北京大興泰禾里已于年內開業。